[发明专利]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65536.5 | 申请日: | 200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3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大谷夏树;中西贵之;高间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9F9/35 | 分类号: | G09F9/35;G09G3/36;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显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使用了受光元件的带有图像输入功 能的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识别接近显示画面的物体的带有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例如 提出了与显示像素邻接地设置有受光元件的构成。在这样构成的显示装置 中,由外部环境的变化、装置的内部构成引起的噪声对物体的识别精度产 生很大的影响。例如,便携用的电子设备在屋内使用时和在屋外使用时, 由外光引起的噪声水平相差很大,有时因为使用条件会无法识别接近画面 的物体。
因此,提出了如下所述的方法,即在具备背光灯的液晶显示装置中, 在1帧期间内设置背光灯点亮的期间和熄灭的期间,进行两次信号的读出, 通过对其差值进行二值化,识别接近显示画面的物体的方法(例如参照下 述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72732号公报(例如段落0070~007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76223号公报(例如段落0024~0031)
但是,在如上所示的使背光灯点亮/熄灭的方式中,会使显示区域整体 的亮度降低。为了对此进行改善,需提高成本以及增大消耗电力。另外, 由于显示区域整体的闪烁,难以避免闪变的发生等对画质的影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显示区域的规定区域的部 分图像检测中也不会影响显示区域整体的画质且能高精度地进行物体检 测的显示装置以及显示方法。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其具备:具有多个通过液晶层 的驱动进行显示的像素的显示面板、和从背面侧对显示面板的显示面进行 照明的背光灯。另外,像素上设置有接收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入射的光 的受光元件。此外,特别是具有检测部,该检测部根据来自背光灯的照明 光在从上述显示面放射出的状态下利用上述受光元件的受光量、与在到该 显示面之前被遮断的状态下利用上述受光元件的受光量的差,进行上述显 示面附近的图像识别。
本发明的显示方法如下所示进行。首先,通过背光灯从背面侧对具有 多个通过液晶层的驱动进行显示的像素和在该像素上设置的受光元件的 显示面板的显示面进行照明。在该状态下,得到来自背光灯的照明光在从 上述显示面放射出的状态下由上述受光元件接收到的受光量、与在该来自 背光灯的照明光在直到该显示面之前被遮断的状态下由该受光元件接收 的受光量的差。此外,根据该差进行该显示面附近的图像识别。
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在不使背光灯闪烁的情况下,通过 减去由外部环境的变化、装置的内部构成所引起的噪声后的受光量,来进 行显示面附近的图像识别。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可以在不使背光灯闪 烁的情况下,通过减去由外部环境的变化、装置的内部构成所引起的噪声 后的受光量,来进行显示面附近的图像识别。因此,可以防止显示区域整 体的亮度降低或闪变的发生,并高精度地进行物体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的简要俯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区域的截面构成图。
图4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区域的各像素中配置的像素电路及受光 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方法进行说明的受光元件的信号强度和 二值化数据的曲线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区域的截面构成图。
图7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区域的各像素中配置的像素电路及受光 电路的电路图。
图8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方法进行说明的受光元件的信号强度和 二值化数据的曲线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传感区域的截面构成图。
图10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传感区域的各像素中配置的像素电路及受 光电路的电路图。
图11是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方法进行说明的受光元件的信号强度 和二值化数据的曲线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传感区域的截面构成图。
图13是在第四实施方式的传感区域的各像素中配置的像素电路及受 光电路的电路图。
图14是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方法进行说明的受光元件的信号强度 和二值化数据的曲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55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