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正压运行的吸附制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64812.6 | 申请日: | 200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7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崔群;陈海军;郑凯;王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5/16 | 分类号: | F25B15/1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袁正英 |
地址: | 210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压 运行 吸附 制冷系统 | ||
1.一种微正压运行的吸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第一吸附器(I)和第 二吸附器(II)、蒸发器(5)、制冷剂储罐(7)、冷凝器(8)、热水箱(1)、冷水 箱(9)、第一水泵(2a)、第二水泵(2b)、制冷剂阀门(4a、4b、4c、4d、4e 和4f)、换热流体两向三通阀(3a、3b、3c和3d)和节流阀(6)构成;所述的 部件分别通过制冷剂管线与换热流体管线连接,连接方式为:对于制冷剂管线, 制冷剂从制冷剂储罐(7)流出,通过节流阀(6)进入蒸发器(5),再通过第一 制冷剂阀门(4a)流进第一吸附器(I)的吸附剂侧,然后经第五制冷剂阀门(4e) 进入冷凝器(8);或通过第二制冷剂阀门(4b)流进第二吸附器(II)的吸附剂 侧,然后经第四制冷剂阀门(4d)进入冷凝器(8),最后由第三制冷剂阀门(4c) 返回到制冷剂储罐(7);第一吸附器(I)和第二吸附器(II)的吸附剂侧内装 填吸附剂,并由回质阀(4f)联接;对于换热流体管线,热水箱(1)内的热水 通过第一水泵(2a)输送,流经两向第一三通阀(3a)后进入第一吸附器(I) 或第二吸附器(II)的换热流体侧,然后经两向第三三通阀(3d)返回到热水箱 (1);冷水箱(9)的冷水由第二水泵(2b)输送,经过两向第二三通阀(3b) 流进第一吸附器(I)或第二吸附器(II)换热流体侧,然后经两向第三三通阀(3c) 返回到冷水箱(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采用的制冷剂为烃基制冷剂或 氨基制冷剂;所述的制冷剂在-20~45℃范围典型的制冷和空调操作工况下饱和蒸 汽压为0.10~1.00MP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烃基制冷剂为正丁烷和/ 或异丁烷,或至少为正丁烷、异丁烷中的一种与至少为丙烷、乙烷、乙烯或丙烯 中的一种的混合物;所述的氨基制冷剂为氨与至少为水、甲醇或者乙醇中的一种 的混合物,或氨与至少为硝酸锂、硫氰酸钠或硫氰酸锂盐中的一种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吸附剂为:对于烃基制冷 剂,吸附剂是活性炭类、硅铝比10~200的高硅铝比型分子筛、全硅分子筛、磷 铝分子筛、硅磷铝分子筛、疏水硅胶或金属有机骨架中的至少一种;对于氨基制 冷剂,吸附剂是活性炭类、硅铝比为2~10低硅铝比型分子筛、硅胶、磷铝分子 筛、硅磷铝分子筛或碱土金属卤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活性炭类为果壳活性炭、果核 活性炭、石油焦活性炭、超级活性炭、活性炭纤维或炭分子筛;所述的金属元素 至少为镁、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或钼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吸附器(I)和第 二吸附器(II)是板式吸附器、管翅式吸附器、板翅式吸附器或者是热管型吸附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481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