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油松人工幼林生长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48465.8 | 申请日: | 200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0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于占源;曾德慧;林鹤鸣;姜凤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3/00 | 分类号: | A01G23/00;A01G7/00;C05F11/0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许宗富;周秀梅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油松 人工 幼林 生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促进树木生长的研究,具体地说是一种促进油松人工幼林生长的方法。
背景技术
菌根真菌与树木形成共生营养体系,不仅对树木有着多种有益功能,而且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转化、能量循环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荒山、荒地、干旱风沙地区、侵蚀地等土壤贫瘠缺乏菌根资源的地区造林,菌根生物接种技术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菌根菌具有降解土壤中复杂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并把它转化为可被林木吸收、利用的有效养分的功能。利用菌根接种技术育苗,提高造林成活率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此项技术应用于改造土壤贫瘠的油松幼林,在国内外至今很少报道。
辽西地区是辽宁省西部的低山丘陵区,人工栽植的水保林多为油松林。严重干旱和水土流失为其自然特征,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经长年的流失已十分贫乏,土壤中微生物减少,树木生长缓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进油松人工幼林生长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促进油松幼林生长的方法:将混合培养后真菌与土壤混配成菌剂,而后将菌剂接种到油松幼林的土壤中,进而促进油松生长。
所述混合培养真菌为劣味乳菇(Lactarius insulsus Fr.)、赫丝膜菌(Cofinarus russus Fr.)、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L.ex Fr.)Gray)和毛边滑绣伞菌(Hebloma mesophaeum(Fr.)Quel.)。所述混合培养后真菌与土壤混配成菌剂的用量为112.5kg·hm-2。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采用本发明方法接种混合培养的菌剂促使油松根部受到菌根真菌侵染,形成了二分叉后与没有接菌的林木相比,除了具有增大吸收面积,可以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的同时,外生型菌根在林木根系上存在时间较普通非菌根长,从而延长了吸收根的效能;真菌的菌丝套成为病原菌侵染根表皮细胞的一种机械障碍,抑制了病原菌对吸收根的侵染,从而提高了林木的抗病能力,同时其树高和地径的生长都有明显的提高;采用本发明方法种植的油松,具有大量的外生型菌根,与没接菌林木相比,长得较为粗壮,其是由于根部受到菌根菌侵染,形成了二分叉,增大了对养分的吸收面积,而且菌根上共生的真菌菌丝体伸向四周,扩大到土壤中,进一步增大了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区域,特别是对氮的吸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辽宁省凌源市欺天林场,属低山丘陵区,海拔530m,年平均气温7.9℃,年降水量400-600mm,年蒸发量为1800-2100mm,无霜期125d,土壤质地为砂壤质,土层厚度20-30cm,母岩为砂页岩。
试验材料:供试菌株参见表1。菌根真菌菌剂的制备采用一级斜面菌种,二级液体种子液,三级固体基质扩大培养方法。
劣味乳菇的培养过程:将冰箱中保存的菌种取出,放入基本培养基培养使其活化,方法为消好毒灭好菌的超净工作台上挑取其中菌丝,划线接种到PDA斜面上28℃静置培养5d。之后将活化培养后的菌种再分别划线接种至三个PDA斜面上,28℃静置培养3d使其抱子长满斜面。再将100mL液体培养基放人250mL的锥形瓶中,126℃灭菌30min,取出冷却到室温。在消毒后的超净工作台上接种,再在瓶中加入玻璃珠,用以打碎菌丝球,接种后置于28℃和120rpm摇床培养72小时。重复3次
a.PDA基本培养基:马铃薯200g,蔗糖20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自然。
b.液体培养基:(NH4)2SO4 1.4g/L;脲0.3g/L;KH2PO4 2.0g/L;CaCl20.3g/L;MgSO4.7H2O 0.3g/L;蛋白胨0.5-1.0g/L;吐温80 1.0-2.0g/L微量元素:FeSO4.7H2O 5.0mg/L;ZnSO4.7H2O 1.4mg/L;MnSO4.H2O 1.6mg/L;CoCl2 2.0mg/L;pH5-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84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密码锁面板装置
- 下一篇:电子设备及密码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