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银溶胶和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43912.0 | 申请日: | 200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5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杨继萍;尹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C08G73/02;C08K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官汉增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溶胶 苯胺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金属和聚合物/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纳米银溶胶与聚 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苯胺作为重要的一种导电高分子,由于其单体相对便宜、合成工艺简单且条件不苛刻、 化学稳定性好、耐高温、电导率等物理性质能可控变化,因此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实际 应用方面,聚苯胺则在电磁屏蔽、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抗静电材料、电致变色器件、 化学传感器、防腐蚀、气体分离以及电化学催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S.Bhadra,D.Khastgir, N.K.Singha,J.H.Lee,Prog.Polym.Sci.,2009,34,783-810)。金属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 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Y.Xia,Y.Xiong,B.Lim,S.E.Skrabalak, Angew.Chem.Int.Ed.,2009,48,60-103),将金属纳米粒子引入聚苯胺中,可以使聚苯胺/金属 纳米复合材料相对于聚苯胺基体有着更加新颖的性能(V.Tsakova,J.Solid State Electrochem., 2008,12,1421-1434)。
银纳米粒子作为纳米金属材料的一种,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且拥有优良的电导性和 导热性,所以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方面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制备聚苯 胺/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法,直接共混法和电化学法,就大规模生产而言前 两者最具有优势。其中化学法又包括:双原位法、原位还原生成金属法、原位氧化生成聚苯 胺法(李新贵,孙晋,黄美荣,化学进展,2007,19,787-795)。具体到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的 制备,三种方法均有使用。
其中双原位法,由于银离子的氧化能力在酸性条件下很难直接氧化苯胺聚合,相关报道 也表明酸性条件下直接使用硝酸银和苯胺在水中反应,其过程极慢,得到产物中多以银片的 形式且复合效果不佳(N.V.Blinova,J.Stejskal,M.Trchova,I.Sapurina,G.Ciric-Marjanovic, Polymer,2009,50,50-56)。所以实施双原位法多利用外加能量促进反应进行,如超声、紫外光、 γ射线辐射、高温高压等条件(R.A.de Barros,W.M.de Azevedo,Synth.Met.,2008,158,922-926; X.Li,Y.Gao,F.Liu,J.Gong,L.Qu,Mater.Lett.,2009,63,467-469;M.R.Karim,K.T.Lim,C.J. Lee,M.T.I.Bhuiyan,H.J.Kim,L.Park,M.S.Lee,J.Polym.Sci.Part A:Polym.Chem.,2007,45: 5741-5747;J.Du,Z.Liu,B.Han,Z.Li,J.Zhang,Y.Huang,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 2005,84,254-260);或者加入氧化剂,如过硫酸铵、双氧水,在氧化苯胺聚合同时利用生成 聚苯胺还原银离子成纳米银粒子(M.D.Bedre,S.Basavaraja,B.D.Salwe,V.Shivakumar,L. Arunkumar,A.Venkataraman,Polym.Compos.,2009,30,1668-1677)。双原位法的最大优势是步 骤简单,但是可控性不强,生成的聚苯胺可能与常规合成的结构有所区别,另外反应条件苛 刻以及需要特殊设备。
对于原位还原生成金属粒子法,一种是直接利用聚苯胺还原银离子生成纳米银,另一种 是外加还原剂还原银离子,再者是DMF等溶剂在溶解聚苯胺的同时,高温条件下可以还原硝 酸银形成纳米银粒子(S.Bouazza,V.Alonzo,D.Hauchard,Synth.Met.,2009,159,1612-1619;G. Nesher,M.Aylien,G.Sandaki,D.Avnir,G.Marom,Adv.Funct.Mater.,2009,19,1293-1298);但 是前两种方法,纳米银在聚苯胺中分散效果并不是很好,部分会分散在溶剂中或者仅仅吸附 在聚苯胺的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39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