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油降凝剂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41740.3 | 申请日: | 2009-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5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东方亚洲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8/58 | 分类号: | C09K8/58;C09K8/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张文祎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朝阳区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油 降凝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原油化学降凝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原油降凝剂。
背景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油田化学》第252 页第2-4行曾述:“为了改善长距离管道输送原油的流动状况,原油凝点的降 低(降凝)和原油管输阻力的减小(减阻)是原油集输中两个重要问题。在解 决这些问题时,化学方法仍是得力的方法”;该《油田化学》第255页倒数第 4-11行曾述:“化学降凝法是指在原油中加降凝剂的降凝法。能降低原油凝点 的化学剂叫原油降凝剂。在化学降凝剂中主要用两种类型的原油降凝剂:一种 是表面活性剂型原油降凝剂如石油磺酸盐和聚氧乙烯烷基胺,它们是通过在蜡 晶表面吸附的机理,使蜡不易形成遍及整个体系的网络结构而起降凝作用。另 一种是聚合物型原油降凝剂,他们在主链和(或)支链上都有可与蜡分子共同 结晶(共晶)的非极性部分,也有使蜡晶晶型产生扭曲的极性部分。”但是上 述两类降凝剂均存在不同的缺陷。
1、“表面活性剂型原油降凝剂”存在如下缺陷:
1)该类原油降凝剂都属于表面活性剂,都需要通过复杂有机反应才能完 成,因此公开资料和市场价格表明:该类原油降凝剂制造成本和市售价格均较 高;进而导致原油降凝成本较高。
2)该类原油降凝剂“是通过在蜡晶表面吸附的机理”“而起降凝作用”, 实质是依靠其在蜡晶表面的表面活性起作用,因此必然和其他表面活性剂的表 面作用一样具有一种特定的溶液特性:如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4 次印刷的《采油化学》第12页倒数第2-4行所述,“随着活性剂在水中浓度的 增加,表面张力先是下降很快,然后逐渐减少,最后基本不变。其他活性剂溶 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也有类似的情形。”亦即,无论表面活性剂(又简 称活性剂)是水溶液还是油溶液,均存在该《采油化学》第14页倒数第2行 所述的“临界胶束浓度”,如该《采油化学》第14页倒数第13-16行所述,“从 该浓度开始,再增加活性剂的浓度,活性剂分子将主要分布在溶液内部而不是 分布在吸附层,所以对表面张力的影响大大减少。”因此,“表面活性剂型原油 降凝剂”受表面活性机理制约,存在一个作用极限缺陷:当原油降凝剂在蜡晶 表面吸附布满(饱和)后即达到了“临界胶束浓度”,再继续增加“表面活性 剂型原油降凝剂”并不能进一步提高其降凝能力和效果,因此难以通过提高浓 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其降凝效果,其降凝能力与效果存在一个极大值。
3)同其他表面活性剂一样,该类原油降凝剂也包括了水溶性和油溶性两大 类;当原油含水较低时,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如果该类原油降凝剂是水 溶性的,将无法在油相的蜡晶表面正常吸附,难以产生降凝作用。
4)由于“表面活性剂型原油降凝剂”存在上述缺陷,“表面活性剂型原油 降凝剂”降低原油凝点的能力有限,不能满足更高要求的降凝需要。
以辽河油田静35块西部的高凝原油为例。
已有公开资料表明:静35块西部的原油凝点为50℃,含蜡量35%,析蜡 点(即析蜡温度,下同)为54℃。
为了使该原油能在45℃以下仍保持流动性,就需要将其凝点降低5℃以上; 然而,实验表明:用“表面活性剂型原油降凝剂如石油磺酸盐和聚氧乙烯烷基 胺”不能实现该目的,具体如下: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4次印刷的《采油化学》第31页倒数 第3行曾述,“烷基磺酸钠可以用石油馏分做原料制得。”其第32页第7-11 行曾述,“虽然C12~C18烷基磺酸钠有很好的水溶性,甚至连它的钙盐和镁盐的 水溶性也很好,因而可用于含Ca2+、Mg2+的水中而不像脂肪酸钠那样产生沉淀。 但是,随着烷基碳原子数增加,烷基磺酸钠的水溶性减小,而相应的油溶性增 加。例如当分子量超过380,即烷基碳原子数超过20时,烷基磺酸钠就开始变 成亲油的活性剂。因而可以用于配制油包水乳状液。”其第32页倒数第7-9 行曾述,“除烷基磺酸钠外,还有烷基磺酸钾、烷基磺酸铵和烷基磺酸铵钠等 烷基磺酸盐。由于它们都是烷基磺酸的一价金属盐,所以它们的性质都与烷基 磺酸钠相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东方亚洲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东方亚洲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17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棘轮收线器
- 下一篇:一种通过现场绕制线圈进行索体检测的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