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絮凝剂自动加药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34341.4 | 申请日: | 2009-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7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李轶;刘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G05B19/05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009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絮凝 自动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方法,特别是用于微絮凝过滤或者混凝沉淀过滤的自动加 药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作为有限资源,水的再生回用即污水深 度处理成为了唯一解决问题的途径。
研究开发经济、高效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对于消减污染物总量,改善水环境,营造 良好的水环境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深度处理一般采用微絮凝 过滤或混凝沉淀过滤工艺等,进一步去除二级出水的主要污染物,而投加的絮凝剂是微 絮凝过滤或混凝沉淀过滤工艺的主要运行成本,现有的投加系统只是根据进水流量和浊 度来确定絮凝剂的投加量,然而投加絮凝剂进行过滤除了去除浊度外,还对总磷(TP) 和固体悬浮物(SS)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而TP和SS是污水厂二级出水中污水综合排 放标准一级标准A标准的不能达标的最重要指标,并且很不稳定,这样投加絮凝剂过少 出水不能达到标准,絮凝剂投加过量不仅会浪费,并且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因此建立基 于TP、SS和水量变化的自动加药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污水处理厂逐渐普及使用在线监测仪代替人工来检测 出水主要指标,这样购买的昂贵的在线监测仪就仅仅作为在线监测系统,并没有考虑到 用于其他用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污水深度处理处理过程中,微絮凝过滤或混凝沉淀 过滤工艺的絮凝剂准确的自动投加的自动加药控制装置,并且此装置可以充分利用污水 处理厂现有的在线监测仪,这样就减去了自动加药控制装置的主要成本。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絮凝剂自动加药控制方法,第一步骤是絮凝剂自动加药控制系统的安装:所述 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计量泵、混合器和过滤池;反馈控制系 统由测定污水流量的流量仪、用于测定污水中总磷的含量的在线TP监测仪、用于测定 污水中固体悬浮物含量的在线SS测定仪组成;将反馈控制系统设置于污水输出口处, 其中流量仪、在线TP监测仪、在线SS测定仪的输入端分别与污水输出口、混合器的 输入端相连接,流量仪、在线TP监测仪、在线SS测定仪的输出端分别与PLC控制系 统的输入端连接,PLC控制系统的输出端依次连接计量泵、混合器、过滤池;其特征 在于:絮凝剂自动加药包括如下步骤:
A、利用流量仪测定污水流量;
B、利用在线TP分析仪测定污水中总磷的含量;
C、利用在线SS测定仪测定污水中固体悬浮物含量;
D、将A-C步骤测定的值发送至PLC控制系统中,PLC控制系统根据测定的结果 计算出絮凝剂投加量,然后将该投加量发送给计量泵,计量泵依照该投加量将絮凝剂输 出到混合器中;
E、混合器将絮凝剂投放到污水中,然后将混合后的水输出到过滤池。
其中步骤D中絮凝剂投加量的计算根据公式ΔX药剂=k×Q×L×(P-1.1A)a× (S-1.05B)b/(λ×N)来确定;式中,
K:修正系数,0.5≤K≤1.5;
Q:实际进水流量计的瞬时流量;
L:标准药耗;
P:在线TP监测仪监测的污水中总磷的含量;
S:在线SS测定仪测定的固体悬浮物的含量;
A:出水中的总磷含量标准;
B:出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含量标准;
a:修正指数,0.8≤a≤1.0;
b:待定系数,0≤b≤0.2;
λ:药液比重值;
N:药液百分比。
有益效果:
通过使用本发明所述的絮凝剂自动加药控制系统方法,能根据出水的水质水量波动 及时调整絮凝剂的加入量,保证絮凝剂的用量达到最佳用量。同时,根据设置的流量及 反馈控制系统对污水的流量及水质的反馈,及时根据来水的水质水量调整絮凝剂的加入 量,保证水处理效果。本发明的优点是:
1、建立了加药量与进水流量以及TP和SS的数学模型,确定不同水质水量的最佳 加药量;
2、对于出水采用在线SS测定仪和在线TP分析仪的污水处理厂,无需再次购买昂 贵的在线TP分析仪和在线SS测定仪,大大节约了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43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