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轴承构件、复合轴承构件的制造方法、轴承装置和旋转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25237.9 | 申请日: | 200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7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龙坦桐;久里裕二;南波聪;向井一马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F16C17/00 | 分类号: | F16C17/00;F16C33/20;F16C17/26;H02K5/167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王琼先;王永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轴承 构件 制造 方法 装置 旋转 电机 | ||
1.一种复合轴承构件,其包括:
具有滑动层的轴承滑动材料,旋转部分在轴承滑动材料的一个表面上 滑动;
轴承基座材料,其由不同于构成所述轴承滑动材料的材料构成;和
结合轴承滑动材料的另一表面和轴承基座材料一个表面的结合层,
其中轴承滑动材料还具有在滑动层和结合层之间的层,该层是组份递 变层,该组份递变层分散地包含金属材料并且其中金属材料的含量向着结 合层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轴承构件,其特征在于,构成轴承滑动 材料的基体为熔结温度高于金属材料熔点的树脂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轴承构件,其特征在于,轴承基座材料 由铁基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轴承构件,其特征在于,金属材料用锡 (Sn)或主要成分是锡(Sn)的合金制成。
5.一种复合轴承构件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树脂颗粒层形成步骤,通过填充预定量的树脂制成的树脂颗粒到具有 预定形状的模具中来形成树脂颗粒层;
混合颗粒层形成步骤,通过将第一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颗粒混合到树 脂制成的树脂颗粒中,以金属颗粒的含量递增的方式,在树脂颗粒层上形 成多个由树脂颗粒和金属颗粒制成的混合颗粒层,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材料 具有低于树脂颗粒彼此熔结的熔结温度的熔点;
挤压步骤,通过在叠加方向上对所叠加的树脂颗粒层和混合颗粒层进 行挤压而使各层成为一体来产生成形主体;
树脂颗粒熔结步骤,其通过加热成形主体至熔结温度来熔结树脂颗粒;
叠加步骤,通过将成形主体以使得树脂颗粒一侧为下侧的方式放置、 在成形主体上叠加由熔点低于熔结温度的第二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构件、 并在该金属构件上叠加基座材料,来构成叠加主体;以及
结合步骤,通过加热叠加主体至等于或高于第一和第二金属材料的熔 点并低于熔结温度的温度来熔化金属颗粒和金属构件,来结合成形主体的 各层、成形主体和基座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轴承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 一金属材料和第二金属材料用锡(Sn)或主要成分是锡(Sn)的合金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轴承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基座材料用铁基材料制成。
8.一种复合轴承构件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树脂颗粒层形成步骤,通过填充预定量的树脂制成的树脂颗粒到具有 预定形状的模具中来形成树脂颗粒层;
混合颗粒层形成步骤,其通过将第一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颗粒混合到 树脂制成的树脂颗粒中,以金属颗粒的含量递增的方式,在树脂颗粒层上 形成多个由树脂颗粒和金属颗粒制成的混合颗粒层,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材 料具有低于树脂颗粒彼此熔结的熔结温度的熔点;
挤压步骤,其通过在叠加方向上对所叠加的树脂颗粒层和混合颗粒层 进行挤压使各层成为一体,来产生成形主体;
孔隙形成步骤,通过加热该成形主体至熔结温度,以使树脂颗粒彼此 熔结并熔化金属颗粒,使金属颗粒从成形主体中外溢,从而在成形主体内 形成孔隙;
叠加步骤,通过以使得树脂颗粒一侧为下侧的方式放置成形主体、在 成形主体上叠加由熔点低于熔结温度的第二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构件、并 在该金属构件上叠加基座材料,来构成叠加主体;和
结合步骤,通过加热叠加主体至等于或高于第二金属材料的熔点并低 于熔结温度的温度来熔化金属构件,使金属构件渗透到孔隙中,并结合成 形主体和基座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轴承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 一金属材料为铟(In)或主要成分是铟(In)的合金。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轴承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 二金属材料为锡(Sn)或主要成分是锡(Sn)的合金。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轴承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基 座材料由铁基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523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