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沥青混合料添加剂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9390.0 | 申请日: | 2009-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6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班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万达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06;C08L9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李子安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沥青 混合 添加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添加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沥青混合料添加剂。
背景技术
车辙一直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新建或大修工程中采用抗车辙能力强的沥青混合料,最大限度地避免沥青路面出现车辙病害,从而大幅度降低养护费用,是目前路面抗车辙的研究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沥青混凝土高温稳定性能和路面的抗重载车辆的碾压能力的沥青混合料添加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其特征在于,由聚丙烯、聚乙烯和塑料增韧剂复合而成,它们的质量百分比为:聚丙烯60%~80%,聚乙烯10%~30%,塑料增韧剂10%~30%。
其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质量百分比的聚丙烯、聚乙烯和塑料增韧剂按照配比放入螺杆挤出机共混,然后通过冷拉条切粒设备切成颗粒即得成品。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是沥青混合料外加改性剂,在沥青混合料拌合过程中添加,它能够增加沥青混合料的强度,提高路面的抗重载车辆的碾压能力,从而延长路面使用年限。其在沥青混合料中的主要作用有:1、胶结作用,通过均匀分布并与沥青的热融合,在铺装碾压固结后形成胶体作用,从而达到降低渗透性、提高软化温度和骨料的咬合能力,降低变形;2、加筋作用,沥青混合料添加剂所含聚合物可以提高混合料中各骨料之间的粘结度,从而在级配骨架内部形成桥接作用,形成加筋,并提高抗拉强度和抗劈裂强度;3、嵌挤作用,热拌合后沥青混合料添加剂临时得到软化热融,然后在碾压后形成固结,填充级配骨架内的空隙,提高抗融度能力。因而,本发明具有能够提高沥青混凝土高温稳定性能和路面的抗重载车辆的碾压能力等优点,可作为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材料,应用在高速公路、重要交通道路、城市道路、长大爬坡道路和平交道口的新建及大修等沥青路面工程。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只是对本发明的说明而非限定。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聚丙烯70%,聚乙烯15%,塑料增韧剂15%。
其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质量百分比的聚丙烯、聚乙烯和塑料增韧剂按照配比放入螺杆挤出机共混,然后通过冷拉条切粒设备切成颗粒即得成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聚丙烯60%,聚乙烯30%,塑料增韧剂10%。
其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质量百分比的聚丙烯、聚乙烯和塑料增韧剂按照配比放入螺杆挤出机共混,然后通过冷拉条切粒设备切成颗粒即得成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聚丙烯80%,聚乙烯10%,塑料增韧剂10%。
其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质量百分比的聚丙烯、聚乙烯和塑料增韧剂按照配比放入螺杆挤出机共混,然后通过冷拉条切粒设备切成颗粒即得成品。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聚丙烯65%,聚乙烯12.5%,塑料增韧剂12.5%。
其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质量百分比的聚丙烯、聚乙烯和塑料增韧剂按照配比放入螺杆挤出机共混,然后通过冷拉条切粒设备切成颗粒即得成品。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聚丙烯70%,聚乙烯20%,塑料增韧剂10%。
其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质量百分比的聚丙烯、聚乙烯和塑料增韧剂按照配比放入螺杆挤出机共混,然后通过冷拉条切粒设备切成颗粒即得成品。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聚丙烯70%,聚乙烯10%,塑料增韧剂20%。
其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质量百分比的聚丙烯、聚乙烯和塑料增韧剂按照配比放入螺杆挤出机共混,然后通过冷拉条切粒设备切成颗粒即得成品。
使用方法:首先将将沥青混合料添加剂投入到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中,搅拌10~30秒,再喷入沥青一起搅拌30~60秒,即可制成得到改性沥青混合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万达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万达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93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