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双压电陶瓷片的宽频率响应抗噪声拾音探头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8512.4 | 申请日: | 2009-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3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潘旭;殷军禄;潘阳;任亚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华傲通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9/24 | 分类号: | G01N29/24;G01N29/04 |
代理公司: | 西安集思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10 | 代理人: | 张晋吉 |
地址: | 71006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压电 陶瓷 宽频 响应 噪声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探头,具体地说,是一种检测电缆、压力管道破损点的震动探头。
背景技术
对电缆和压力管道的故障和破损点定位的检测,是采用在地面或管线上检测震动声音 的方法进行的。该检测方法常用的设备是由拾音探头、信号放大处理设备和耳机组成。拾音 探头是声电传感器,位于设备的前端,具有完成声电转换的功能,是一个关键部件;信号放 大处理设备将探头获得的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显示等进一步处理,最后输出给耳机,进 行人工判别。
常用的拾音探头,主要由芯轴、内盖、提把、航空插座、底座、压电陶瓷片和壳体构成。 壳体,一方面要起到整个拾音探头各零件的连接固定作用,特别是对压电片的支撑和保护, 另一方面要起到阻隔外界声音的作用;压电陶瓷片是声电换能器,它将地面或管线的震动音 转换为电信号输出,使仪器能够放大和处理。压电陶瓷片的选取和固定方式以及壳体设计是 决定拾音探头性能的关键。每种规格的压电陶磁片都与一个固有的频率响应特性相对应,即, 其在一个较狭窄的频率范围内对声音信号灵敏度较高,而离开这一频率带,则灵敏度下降很 快。由于地下埋设管线情况的差异,地面传来的震动声音的主要频率有时会偏离压电陶磁片 的灵敏度较高的频率区间,造成检测灵敏度下降。
实际情况往往是:检测现场会有各种干扰声音由空气中直接传到拾音探头的壳体和提把 上,再由结构件传到压电陶磁片上,这类干扰声音也会影响到对地面震动音的检测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传统单压电陶瓷片的拾音探头在频率范围和灵敏度上存在的不 足,提供一种扩展频率响应范围和抗噪声的拾音探头。
鉴于电缆和压力管道的故障和破损点的地面震动音都很微弱,而且频率组成较复杂, 因此需要尽量多的、不失真的采集到放大处理设备中,加以分辨和判断。为此,本发明采取 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拾音探头由由外壳体、芯轴、内罩、内盖、电路板、提把、航空插座、压电片1、压 电片2、底座构成。电路板上装有含有两个固有频率ωn不相同的压电陶磁片的阻抗变换放大 电路和加法器;内罩固定在外壳体上,底座通过芯轴与内罩固连在一起;压电片1、压电片 2安装在芯轴上;内盖固定在内罩上;电路板固定在内盖上;提把和航空插座固定在外壳体 上。
两个不同规格压电陶磁片,即固有频率ωn不同的两个压电陶磁片,其输出端分别连接 到两个独立的阻抗变换放大电路,完成阻抗变换后再进行信号相加输出。两个压电陶磁片固 有频率ωn的差值按照拾音探头设计频率范围选择,应使叠加后的频率特性更宽,幅值更大。
压电陶瓷片的固有频率ωn,可根据厂家产品资料选取,或自己装配后再测量和调整。
如此设计,在不同的频率区间上,灵敏度较高的压电陶磁片的输出较大,由于两个压电 片固有频率ωn不同,其相加后就扩展了拾音探头的输出频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压电陶瓷片类的拾音探头的频率响应范围更宽,阻隔空气中声 音的效果更好。试验证明,采用本发明的拾音探头后,拾音探头的输出频率范围显著加大, 较之单压电片探头,输出频率范围可增大到2倍左右,同时,其对空气中声音的干扰可提高 10~20分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对本发明的拾音探头的测试图;
图3是本发明的拾音探头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叙述一个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在一个探头内安装两个不同规格压电陶磁片YD1、 YD2,两个压电陶瓷片的固有频率ωn分别为700Hz和1500Hz,将其输出分别连接到电路 板上,电路板上有两个独立的阻抗变换放大电路U1、U2上,完成阻抗变换后再接入加法器 U3,完成信号的相加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华傲通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华傲通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85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