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蒸发器的物料水喷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5502.5 | 申请日: | 2009-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79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周洪光;杨庆卫;张建丽;张忠梅;赵华;牛聚秦;邵英琳;张鹏;韩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国华沧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4 | 分类号: | C02F1/04;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王昭林;崔华 |
地址: | 10001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蒸馏 海水 淡化 蒸发器 物料 喷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料水喷淋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蒸发器的物料水喷淋装置。
背景技术
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是一种利用低品位的蒸汽在不高于70℃的盐水温度下蒸馏淡化海水的技术,通常每一效的传热温差是2-5℃。由于传热温差小,所以需要较大的传热面积,即足够数量的水平布置的换热管来获得需要的淡水产量。为了加工和制造的方便,现有蒸发器的壳体一般为圆形筒体,换热管束在圆筒体中的布置受到诸多限制,所以,为了简便现有的工程中一般采用设计均匀配水的喷淋系统。
但是现有的这种管束设计不能有效地利用圆筒体提供的内部空间,管束四角的部位不能布置换热管,使得管束布置不紧凑,而且,蒸发器直径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在一定直径的筒状壳体中布置尽可能多的换热管根数从而获得更大换热面积的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蒸发器的物料水喷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设计方案:
一种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蒸发器的物料水喷淋装置,包括筒体以及筒体内设置的换热管束,所述的筒体为圆柱型筒体,所述的换热管束沿筒体内部适配设置,在所述换热管束上方设有喷淋喷头,所述的喷淋喷头在所述换热管束管排数减少的方向上喷头间距增大。
优选地,所述换热管束的横截面成多边形。
进一步,所述换热管束在纵向上至少局部的管排数为由多至少。
更进一步,所述喷淋喷头间距增大的比例与所述管排数减少的比例相同。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的喷淋装置使用非恒定布水的形式,所以设备结构紧凑,可以减少设备体积和占地面积;同时本发明喷淋装置的布水根据管束结构进行优化布置,减少了喷淋水的总量,从而起到降低海水泵功消耗、节省加热蒸汽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其中示出本发明一种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蒸发器的物料水喷淋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包括筒体1以及筒体1内设置的换热管束2,其中所述的筒体为圆柱型筒体,所述的换热管束2沿筒体内部适配设置,如图1所示,所述换热管束2的横截面成多边形,如此便可以在相同的空间内布置尽可能多的换热管,从而获得更大的换热面积;同时,在所述换热管束2上方设有喷淋喷头3,所述的喷淋喷头3在所述换热管束2管排数减少的方向A上喷头间距增大。进一步,所述换热管束2在纵向上至少局部的管排数为由多至少,即采用非恒定布水的形式。所述喷淋喷头3间距增大的比例与所述管排数减少的比例相同。配合管束布置形式的非恒定喷淋装置,根据管排的数量确定喷淋海水的量,从而调整喷淋装置,使传热与喷淋协调。
更具体地说,即对应纵向管排数多的部位喷嘴间距小,纵向管排数少的部位喷嘴间距大,从而使得额定工作过程中整个换热管束最下面一排换热管上的浓缩海水具有大致相同的浓度,起到减少整体喷淋海水量、优化传热、控制结垢风险的目的。
显而易见,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用本发明的一种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蒸发器的物料水喷淋装置,构成各种类型的物料水喷淋装置。
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国华沧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国华沧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55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