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燃料燃烧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2312.8 | 申请日: | 200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2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苏长庚;林胜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长庚 |
主分类号: | F23D11/00 | 分类号: | F23D11/00;F23D11/36;F23D1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尚世浩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南县永***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燃料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液体燃料燃烧器,特别是指一种可直接供应液体燃料并可自行气化液体燃料及提升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行之燃烧器,皆使用气体为燃料,由于考虑可大量取得与运输之方便性,皆以天然气及液化石油气为炊事燃料。但,此种燃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对现今地球暖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并由于该燃料属于石油产品,在油源持续开采恐有干枯之虞,因此另外寻找更干净及可大量生产之燃料是刻不容缓的事,以目前之技术,要取得大量之干净燃料并易于储存,只有将气体燃料改为液体燃料,例如:甲醇是一种洁净之液体燃料,且为真正之再生能源,而其燃烧后所产生之二氧化碳则仅为天燃气及液化石油气的一半,并具有安全及经济之特性。
而,一般使用甲醇作为燃料之炉具,则通常受限于甲醇燃烧效率较差,原因则在于甲醇均为液态,直接燃烧时须先受热方能转换为气态而燃烧,而在转换为气态之过程中即需先消耗部分热能,因此无法达到如瓦斯般产生足够之热能(燃烧效率);故而,即使使用甲醇作为燃料之费用较低、较符合环保且不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等优良特性,仍旧无法取代使用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作为主要燃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有鉴于上述液体燃料使用上热值较低,燃烧时所产生之热量有限之缺失,故而研发出一种火力(燃烧效率)更胜瓦斯炉具之液体燃料燃烧器,期能为减缓地球暖化作一分贡献;故本发明包括有:
一底座,其下方设置一电热器并连接一恒温器及一过热断电器,其内侧设有一点火棒及一感温棒;上方环设一圆弧形第一流道,由流道下方设一穿孔连接母火管线到底座中央,该底座中央设置一集热盘,并于周围设数导热杆与底座内壁相连,又该底座内壁上设置数道喷火管路,并连通喷火管;另该第一流道上并嵌设一环状之第一垫片,其上设一第一透孔以供连通第一流道。
一第一承接座,固接于该底座上,其周圆环设一圆弧形第二流道,该第二流道上设置一第一连通孔,该第一连通孔连通该第一透孔,又该第二流道上并嵌设一第二垫片,该第二垫片上设置一第二透孔,该第二透孔并连通该第二流道。
一第二承接座,固接于该第一承接座上,其周圆环设一圆弧形第三流道,该第三流道上设置一第二连通孔,该第二连通孔连通该第二透孔,又该第三流道上并嵌设一第三垫片,另该第二承接座侧壁上贯穿该第三流道设置一注入孔。
一顶盘,固接于该第二承接座上,其中央设置一穿孔。
一阻热环,固接于底座上方内围,并向上延伸至顶盘下方。
上述该第一承接座可依需求增加为两组以上,以增加液体燃料于流道内之流动距离,达到气化、增压之效果。
本发明具有下列之优点:
1.本发明所使用之液体燃料,可于流道内即因受热而气化增压,故于燃烧时可提升热值及燃烧之效率。
2.本发明以常温常压下之液体燃料,直接注入燃烧器内,再经由流道气化增压后喷出燃烧,使用上较为安全。
3.本发明以液体燃料做为燃烧热源,以甲醇为例,在天然气瓦斯及液化石油气将课征能源税及石油日益减少下,价格势必增涨,若改以第二能源(此以甲醇为例)为燃料,其气化增压后燃烧之热值与目前之天然气瓦斯及液化石油气相当,但价格便宜又安全,并能降低二氧化碳之产出量,达到节能减碳、环保之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之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之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发明之底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使用时之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流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为一种液体燃料燃烧器,包括有:
一底座(1),其下方设置一电热器(11)并连接一恒温器(12)及一过热断电器(13),其内侧设有一点火棒(15)及一感温棒(14);上方环设一圆弧形第一流道(16),由流道下方设一穿孔(161)连接母火管线(17)到底座中央,该底座中央设置一集热盘(18),并于周围设数导热杆(171)与底座(1)内壁相连,又该底座(1)内壁上设置数道喷火管路(19),并连通喷火管(191);另该第一流道(16)上并嵌设一环状之第一垫片(162),其上设一第一透孔(1621)以供连通第一流道(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长庚,未经苏长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23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