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路板互连的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1657.1 | 申请日: | 200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4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理查德·E·哈姆纳;斯科特·S·杜斯特霍夫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16 | 分类号: | H01R12/16;H01R13/62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葛飞 |
地址: | 美国宾夕***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路板 互连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配置成电性耦接两个电路板。
背景技术
一些电力系统,比如服务器、路由器、以及数据存储系统,利用底板组 件在电力系统中传输信号和/或功率。底板组件典型地包括底板电路板、母板、 多个子卡以及,可选择地,中平面电路板。该组件也包括一个或多个电连接 器,其附着于电路板上用于当子卡嵌入到底板组件时将子卡与电路板互连。 每个子卡包括插头或插座组件,其具有对接面,该对接面配置成连接到电连 接器的对接面。插头/插座组件典型地设置在子卡的前缘上或其附近。当嵌入 时,插头/插座组件和电连接器的对接面互相平齐并且沿着中心轴面对面。然 后子卡在对接方向上沿着中心轴移动直到对接面相互啮合并且紧密配合在 一起。
然而,传统的底板组件仅能承担有限个可能的设置来将子卡在相对的对 接方向上互连到底板电路板上。例如,当插头/插座组件位于子卡表面上并且 面向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方向而电连接器位于底板电路板上并且也面向垂直 于对接方向的方向时,子卡和底板电路板不可能连接。
从而,这就需要电连接器组件来使定位为正交关系的电路板互连。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配置成电耦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第 二电路板具有设置在其上的板触点。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其配置成耦 接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器包括板对接面和设置在板对接面上的连接器触点 组,连接器触点配置成啮合该板触点。包括导向轨道的导向组件配置成耦接 到该第一电路板并且沿着电连接器的板对接面以纵轴方向延伸。导向轨道具 有导向通道。导向组件包括卡框,其配置成耦接到第二电路板。卡框具有凸 轮元件,其可移动地啮合该导向通道以便该第二电路板在负载阶段沿着纵轴 方向移动直到该板触点与连接器触点组完全平齐,以及该第二电路板在切换 阶段在横穿纵轴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直到连接器触点组啮合板触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所形成的通过电连接器组件使主和次电路板相互 耦接的前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中所利用的一对导向轨道和电连接器的 后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中所利用的卡框的后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放大透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卡框中可能用到的导向通道的顶面视图并且示出沿着 导向通道的位于第一位置的凸轮元件。
图6是图5所示的位于第二位置的凸轮元件的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位于第三位置的凸轮元件的视图。
图8是位于第一位置时次电路板的横截面顶视图。
图9是图7所示当次电路板位于第三位置时的视图。
图10是根据一个实施例所形成的服务器组件的顶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主或第一电路板100的前视图,其根据一个实施例通过所形成的 电连接器组件104电耦接于次或第二电路板102。电连接器组件104包括电 连接器106,其安装或耦接到主电路板100和导向组件107。连接器106具 有板对接面204(如图4所示),其沿着中心纵轴190延伸以及可以包括连接 器触点210的组208(两者如图4所示)。次电路板102具有板触点242的底 部240(两者如图8和9所示),其配置成啮合于或配合于连接器触点210 的组208。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导向组件107包括附着于次电路板102的卡 框108和一对导向轨道110和112上,该导向轨道分别具有导向通道114和 116。正如以下将要详细阐述的那样,当提供嵌入力(箭头A方向所示)时, 导向组件107配置成在初始化负载阶段完全沿着纵轴190移动次电路板102 直到板触点242完全与连接器触点210平齐。导向组件107也配置成在转换 阶段以横穿于纵轴方向的方向(即在完全平行于水平轴192的方向上)移动 次电路板102直到板触点242啮合于连接器触点2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公司,未经泰科电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16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