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受菲、芘或五氯苯酚污染土壤的蚯蚓强化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84601.1 | 申请日: | 200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8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季荣;郭红岩;李佳华;孙媛媛;王晓蓉;尹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A01B79/00;A01G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009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菲 氯苯 污染 土壤 蚯蚓 强化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中的土壤污染治理领域,更具体的说是用于有机物菲、芘或五氯苯酚的蚯蚓强化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和整个陆地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都非常重要。据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0年报告(IRRTC),每年约有3-4亿吨有机物进入环境,其中大部分进入了土壤环境。我国土壤污染的问题也很严重,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比如,有机氯农药已禁用近20年,土壤中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检出率99%,DDT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DDT检出率仍达100%,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和工业区附近土壤有机污染也日益加剧,这些土壤的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刻不容缓。由于有机化合物具有较高土壤-水分配系数,一旦进入土壤后,其绝大多数积聚在土壤里,不仅难降解,而且毒性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开展有机化合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以线状、角状或簇状排列的稠环化合物,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类重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氯酚广泛用作木材的防腐剂、除草剂、杀菌剂、溶剂、热交换剂等。氯酚经使用后会释放到自然环境中造成严重污染。氯酚分别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美国环境保护局确定为优先控制污染物。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分子式C6HCl5O)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其化学性质稳定、残效期长、毒性高,对生物体具有广谱毒性和致突变性。这两类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广义的生物修复,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其中土壤动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生物技术,不仅能通过土壤动物群的直接作用吸收、转化和分解土壤中的污染物,同时还可以通过间接作用如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等修复土壤污染,在环境友好性和经济性上都优于传统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是解决环境中有机物污染土壤问题的一个很有前景的方法,现已成为在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
大量的研究表明,蚯蚓能促进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目前国内外关于蚯蚓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对于农业化学品,研究其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的报道较多,而有关于利用蚯蚓促进农业化学品等有机物污染土壤脱毒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一些蚯蚓能吸收或富集土壤中的残留农药,并通过其自身的代谢作用把部分农药分解为低毒或无毒产物。但由于使用量无法掌握,文献报道表明蚯蚓使用对于大面积处理污染物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受菲、芘或五氯苯酚污染土壤的蚯蚓强化修复方法,通过本发明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较安全的土壤修复,可实际应用于有机物菲、芘或五氯苯酚污染场地土壤的修复。
2、技术方案
受菲、芘或五氯苯酚污染土壤的蚯蚓强化修复方法,其步骤为:
(A)定期测量土壤中菲和芘或五氯苯酚的含量;
(B)加入蚯蚓或者蚯蚓以及秸秆或蚯蚓与金丝垂柳。
上面所述的蚯蚓品种为M.guillelmi食土蚯蚓,加入方式为以人工投放的方式单独投入或与金丝垂柳组合投入或与秸秆组合投入。
所述的土壤中菲、芘和五氯苯酚的含量分别为5、50和1mg/kg时蚯蚓的加入量为60~90条/m2。步骤B中菲、芘和五氯苯酚的含量为每5、50和1mg/kg时金丝垂柳种植密度为4~6株每平方米。
3、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46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犁式旋耕开沟起垄机
- 下一篇:液泵自动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