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克服光纤PDL引起两偏振信道串扰的偏振复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80234.8 | 申请日: | 2009-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7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谢德权;张新全;杨超;杨铸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J14/06 | 分类号: | H04J14/06;H04B10/135;H04B10/148;H04B10/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魏殿绅;庞炳良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克服 光纤 pdl 引起 偏振 信道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偏振复用系统,具体的说是一种克服光纤PDL引起两 偏振信道串扰的偏振复用系统。
背景技术
在偏振复用系统的工作方式中,一个波长在光纤中传输时携带了 两个正交偏振的光信号,使一个波长条件下的光所承载的信息量加 倍。这种偏振复用技术能够在现有波分复用(WDM)系统基础上扩大 系统通信容量,降低扩容成本。
由于光纤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产生双折射效应,且光纤的双折射轴 会随时间变化而随机变化,偏振复用端入射的两个正交偏振信号经过 光纤传输后,两个偏振信号的正交性会受到光纤偏振相关损耗(PDL) 的影响而在偏振解复用端不再保持正交,引起两个偏振信号间的串 扰,加大了偏振解复用的难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克服光 纤PDL引起两偏振信道串扰的偏振复用系统,克服解复用端偏振信号 由于传输光纤链路中PDL效应的影响而不再正交的问题,通过反馈控 制系统使解复用端接收到的偏振信号正交,消除传输光纤链路中PDL 的影响。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克服光纤PDL引起两偏振信道串扰的偏振复用系统,包括偏 振复用端100和偏振解复用端200,其特征在于:
在偏振复用端100,分布反馈激光器DFB-LD 101出射的连续光 波经保偏耦合器102后分为两束光,第一束光通过可调法拉第旋转片 103,第二束光通过由保偏光纤PMF 104构成的光纤延时线使第一束 光和第二束光之间去相干;
第一束光通过第一调制器1后承载第一路光信道,
第二束光通过第二调制器2后承载第二路光信道,
承载光信道的两束光经复用端耦合器105完成复用,然后将复用 信号经过传输链路到达偏振解复用端200。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偏振解复用端200,复用信号经过 偏振控制器201后到达偏振分束器PBS 202的输入端;
偏振分束器PBS 202的两个输出臂分别连接到第一耦合器203和 第二耦合器204的输入端;
第一耦合器203的输出信号一分为二,一路经过一个光探测器 PD形成通道1,另一路经过另一个光探测器PD获得其在光探测器PD 中产生的光电压V1后,将光电压V1送入控制电路205中;
第二耦合器204的输出信号一分为二,一路经过一个光探测器 PD形成通道2,另一路经过另一个光探测器PD获得其在光探测器PD 中产生的光电压V2后,将光电压V2送入控制电路205中;
控制电路205产生差分信号ΔV=V1-V2,作为反馈控制信号调整 可调法拉第旋转片103和偏振控制器201。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连接偏振复用端100和偏振解复 用端200的传输链路为普通单模光纤SMF。
本发明所述的克服光纤PDL引起两偏振信道串扰的偏振复用系 统,克服解复用端偏振信号由于传输光纤链路中PDL效应的影响而不 再正交的问题,通过反馈控制系统使解复用端接收到的偏振信号正 交,消除传输光纤链路中PDL的影响。
附图说明
本发明有如下附图:
图1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例
图2偏振解复用端偏振分束器输入端处光信号的光学偏振矢量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克服光纤PDL引起两偏振信道串扰的偏振复 用系统,包括偏振复用端100和偏振解复用端200,
在偏振复用端100,分布反馈激光器DFB-LD 101出射的连续光 波经保偏耦合器102后分为两束光,第一束光通过可调法拉第旋转片 103,第二束光通过由保偏光纤PMF 104构成的光纤延时线使第一束 光和第二束光之间去相干;
第一束光通过第一调制器1后承载第一路光信道,
第二束光通过第二调制器2后承载第二路光信道,
承载光信道的两束光经复用端耦合器105完成复用,然后将复用 信号经过传输链路到达偏振解复用端200。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偏振解复用端200,复用信号经过 偏振控制器201后到达偏振分束器PBS 202的输入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未经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02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送重启方法、移动台及无线基站
- 下一篇:数字多媒体信道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