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内照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77748.8 | 申请日: | 200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3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丸井由纪子;稻垣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S8/10 | 分类号: | F21S8/10;F21V8/00;F21W10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艳江;杨献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照明 装置 | ||
本申请以2008年9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251891为基础,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参引方式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照亮车辆的不同内部区域的车内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的发光装置包括光源以及杆状导光件,该杆状导光件沿光源的发光方向延伸并具有作为反射面的上表面以及作为发光面的下表面(参见例如,JP-A-2007-179962)。发光装置构造成使得杆状导光件的反射面在杆状导光件的延伸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设置有反光槽,而且在这些反光槽中,靠近光源的反光槽形成于除反射面的位于那个位置处的中央部分之外的区域。
但是,JP-A-2007-179962的照明装置具有如下问题:其仅能沿导光件的轴线方向输出相同的光照模式,因此,不可能根据不同的区域输出不同的光照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内照明装置,该装置能够根据区域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光照模式并利用唯一光源来照亮这些区域。
(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车内照明装置包括:
光源,其设置在车辆内;以及
杆状导光件,其包括一个端面以及透明材料;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经所述一个端面输入透明材料;所述透明材料用于将所输入的光从所述一个端面沿所述杆状导光件的轴线方向导引至另一端,
其中,所述杆状导光件包括:
第一光发射区,用于根据第一光照模式沿垂直于所述轴线方向的方向发射光以照亮所述车辆中的第一被照射区域,以及
第二光发射区,用于根据不同于所述第一光照模式的第二光照模式沿垂直于所述轴线方向的方向发射光以照亮所述车辆中的第二被照射区域。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可进行以下修改、变化以及这些修改和变化的组合。
(i)杆状导光件包括从所述一个端面顺次设置的所述第一光发射区和所述第二光发射区;而且
相比第一光照模式,第二光照模式包括较宽的光分配特性。
(ii)第一光发射区包括形成于杆状导光件中的凹口。
(iii)第二光发射区包括形成于杆状导光件上的磨砂处理部。
(iv)第二光发射区包括形成于杆状导光件上的涂层部和印刷部。
(v)第一光发射区和第二光发射区形成为彼此远离。
(vi)杆状导光件包括另一个端面,用于沿轴线方向发射光以照亮车辆内的第三被照射区域。
发明点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内照明装置构造成使得在杆状导光件的靠近光源的光输入侧设置具有相对较低的光损失的凹口,并在杆状导光件的远离光源的光输出侧设置具有相对较高的光衰的磨砂处理部。因此,在该磨砂处理部处的光量不会不足。另外,通过使用凹口反射的点光发射(或光照)与通过使用磨砂处理部散射的宽范围光发射(或光照)可一起进行。此外,能够根据区域的不同而采用不同光照模式并利用唯一光源来照亮这些区域,以便减少安装在车辆内的光源数目以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
图1是示出了设置有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车内照明装置的车辆内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照明装置的杆状导光件的立体图;
图3A和图3B是示出了第一照明装置的横截面图,其中,图3A是用于前乘客座椅的光照区处的横截面图,而图3B是用于换档器面板的光照区的横截面图;
图4是示出了中间副仪表板主体处的第一照明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5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照明装置的杆状导光件的立体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了第二照明装置的横截面图,其中,图6A是用于操作区的光照区处的横截面图,而图6B是用于车门开关区的光照区的横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照明装置的杆状导光件的立体图;以及
图8A和图8B是示出了第三照明装置的横截面图,其中,图8A是用于中间副仪表板区的光照区处的横截面图,而图8B是用于手套箱区的光照区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设置有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车内照明装置的车辆内部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合成株式会社,未经丰田合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774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