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电路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8312.2 | 申请日: | 200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7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佐佐木良辅;染井宏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胜军;蔡洪贵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电路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电路断路器,其能增强通电容量。
背景技术
在常规真空电路断路器中,上部主电路导体和下部主电路导体设 置于真空阀上面和下面。下部主电路导体经由可延伸柔性导体连接至 真空阀的可动通电轴。由于真空阀的可动通电轴通常是轴状的,板状 联接导体连接至可动通电轴并且柔性导体的一端连接至联接导体,而 其另一端连接至下部主电路导体。真空阀的固定通电轴由螺栓固定至 上部主电路导体(例如,参见日本专利KOKAI出版物No.2007-273383 第3页和第4页以及图1)。
上述常规真空电路断路器具有以下问题。
在流动穿过其中的电流增大时,主电路部件(比如主电路导体) 中的电阻需要减小。然而,为了减小电阻,主电路部件的截面面积必 须较大,这导致真空电路断路器的外部形状的尺寸增大。而且,由于 可动侧的质量不可避免地增大,操作可动侧的操作能量以及真空电路 断路器本体的刚度需要增大。
主要增大电阻的主电路部件的部分是可动侧,其包括多个连接零 件。因此,需要减少可移动主电路部件的零件数量并且抑制电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真空电路断路器,其中可动侧中的主要 电路部件的构造很简单地减小电阻,从而增强通电容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真空电路断路器,其包括: 真空阀;第一主电路导体,其固定至真空阀的固定通电轴端部;多边 形可动导体,其连接至真空阀的可动通电轴端部;操作可动轴,其在 轴向上连接至可动导体并且连接至操作机构;第二主电路导体,所述 操作可动轴可动地插入并穿过第二主电路导体;以及至少一个可延伸 柔性导体,其连接可动导体的侧面和第二主电路导体。
附图说明
结合于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 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总体描述和下面给出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一起 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真空电路断路器的构造的侧视 图;并且
图2是示出该实施例的真空阀的可动轴部分的上部的横截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真空电路断路器将参照图1和2描述。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真空电路断路器的构造的侧视图,并 且图2是示出该实施例的真空阀的可动轴部分的上部的横截视图。
如图1所示,真空电路断路器的本体框架1包括打开和闭合主电 路的操作机构2。上部支撑绝缘体3和下部支撑绝缘体4布置为其间 具有距离并且固定至本体框架1的侧面。
上臂导体5a固定至上部支撑绝缘体3。两个主电路导体(第一主 电路导体)6固定至上臂导体5a以便在其第一端处将其夹持。上臂导 体5b设置于上部主电路导体6的第二端处以允许另一电子装置连接于 此。上臂导体5c固定至上部主电路导体6的中间部分。真空阀7的固 定通电轴端固定至上臂导体5c,并且具有一对触点,这对触点彼此自 由地连接或释放。
下臂导体8a固定至下部支撑绝缘体4。两个下部主电路导体(第 二主电路导体)9固定至下臂导体8a以便在其第一端处将其夹持。下 臂导体8b设置于下部主电路导体9的第二端处以允许另一电子装置连 接于此。
矩形可动导体10通过例如铜焊(brazing)沿着轴向连接至真空阀 7的可动侧,并且进一步地一操作可动轴11沿着轴向连接于此。因而, 圆形轴状的可动通电轴的端部暴露在真空阀7的外侧。可动导体10 电气地连接至可动通电轴端部,并且所述操作可动轴11机械地连接至 可动导体10。所述操作可动轴11可动地插入下部主电路导体9的中 间部分的板之间。
如图2所示,三个可延伸柔性导体12的第一端分别由螺栓13固 定至可动导体10的四个表面的背面和侧面。柔性导体的每个由层压起 来的多个薄板构成。可动导体10的其中一个侧面上的柔性导体12的 第二端由螺栓14固定至下部主电路导体9之一,并且可动导体10的 另一个侧面上的柔性导体12的第二端由螺栓14固定至另一个下部主 电路导体9。可动导体10的背面上的柔性导体12的第二端由螺栓14 固定至下臂导体8b的侧面。此外,散热片15固定至可动导体10的前 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83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