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槽的压缩机扩散器及相关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4931.4 | 申请日: | 200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43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C·G·肖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电气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46 | 分类号: | F04D29/4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严志军;谭祐祥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扩散器 相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涉及燃气涡轮机燃烧技术,且更具体地,涉及 用以减少与某些工业燃气涡轮机的压缩机排出壳体相关联的空气动 力学损失的对压缩机扩散器的修改。
背景技术
已经确认,对于某些工业燃气涡轮机的压缩机排出壳体存 在空气动力学损失。这种损失由于正好在压缩机扩散器下游的狭窄的 区域或“窄点”中的压缩机排出流的再加速而产生,且这种损失会导 致燃料消耗增加和某些燃烧零件的冷却减弱。一般而言,由于高昂的 开发和安装成本,具有多通道径向排出扩散器或具有重新设计的流动 套管、衬套等的较新的涡轮机设计对于现有的燃气涡轮机而言并不可 行。
因此,仍然存在对于适用于现场修改的较低成本的解决方 案的需求。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提供了 一种用于燃气涡轮机的压缩机扩散器,其包括上游端和下游端,该下 游端由周边环形边缘限定,该环形边缘形成有自环形边缘处的开口沿 上游方向延伸的多个基本轴向地定向的槽口。
在另一个示例性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涉及一 种燃气涡轮机,其包括压缩机,布置成以便将燃烧气体沿第一方向供 应到涡轮机第一级的燃烧器罐的环形排列,其中压缩机包括扩散器, 该扩散器成形为以便沿相反的第二方向将压缩机排出空气引导到燃 烧器罐的后端,以用于燃烧;该扩散器具有上游端和形成有多个基本 轴向地定向的槽口的下游端。
在又一个示例性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涉及一 种燃气涡轮机,其包括压缩机,布置成以便将燃烧气体沿第一方向供 应到涡轮机的第一级的燃烧器罐的环形排列,其中压缩机包括扩散 器,该扩散器成形为以便将压缩机排出空气沿相反的第二方向引导到 燃烧器罐的后端,以用于燃烧;该扩散器具有上游端和下游端;以及 位于下游端处以用于增强压缩机排出空气从第一方向到第二方向的 换向的器件。
在又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燃气 涡轮机燃烧系统中增强空气流换向的方法,在该燃气涡轮机燃烧系统 中,压缩机排出空气换向而流向燃烧器,该方法包括:形成有带有自 扩散器的下游端沿上游方向延伸的多个基本轴向地定向的槽口的压 缩机扩散器;以及使至少一个导流叶片与基本轴向地定向的槽口中的 一个或多个相关联。
现在将结合以下标示的附图来描述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燃气涡轮机压缩机和燃烧器的局部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经修改的压 缩机扩散器的局部透视图;
图3是根据图2得到的透视形式的放大细节,其中槽口添 加有转向叶片;
图4是图3中的但是从扩散器壁的下方观察所得的压缩机 扩散器的局部透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局部透视图;
图6是从图5所示的扩散器的下面观察所得到的局部透视 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局部透视图;以及
图8是说明了叶片可如何添加到压缩机排出壳体支架上的 局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起初参看图1,示意了环管式换向流动燃烧器10。燃烧器 10与若干个其它类似的燃烧器(或燃烧器罐)一起以环形阵列布置在涡 轮机转子周围,并且产生在各个涡轮机级中驱动涡轮机叶轮所需的气 体。在运行时,由流动箭头A标示的来自压缩机12的排出空气流过 扩散器28,并且在其经过燃烧器10的外侧时换向,然后在其进入燃 烧器的前端时再次换向。燃烧空气和燃料在燃烧室14(显示了其中一 个)中燃烧,从而产生高温气体,该高温气体流过过渡导管16到达18 处标示的第一涡轮机级。
在其到达燃烧器10的途中,压缩机排出空气流过流动套管 20,该流动套管20沿径向在流动套管20和燃烧器衬套24之间形成 环形间隙或通道22。类似的流动套管26包围过渡导管16,且在衬套 24和过渡导管16之间的交接处与流动套管20结合。将理解的是,排 出空气通过流动套管中的孔的阵列(未示出)流入间隙22中。到这一点 为止,涡轮机燃烧器布置是传统的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未经通用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49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