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缩短车缝工作件残留线尾的方法及缝纫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54181.2 | 申请日: | 2009-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4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顾飞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顾飞龙 |
主分类号: | D05B65/06 | 分类号: | D05B65/06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徐雪波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经济技术开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缩短 缝工 残留 方法 缝纫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缩短车缝工作件残留线尾的方法及缝纫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缝纫机结构,当缝纫机工作终了时,会施以一讯号给电磁阀,让电磁阀作一 先压缩后至凸伸的行程,通常该电磁阀的作动杆第一端枢连一切线装置,藉由电磁阀的 作动连动切线装置,将勾刀凸伸至车针处,而将车缝线勾掣回切刀处切断,在电磁阀的 作动杆第二端处系藉由一些连杆机构的配合,如台湾专利公告第363622号或证书号 M344350号所示,使缝纫机前侧的松线装置能同步的将夹置于张力调整器上的缝线予以 松弛,才可以使切线装置将位于车缝线部位的缝线向外拉出后进行剪断的步骤,如此, 才可以进行下一个缝纫工作。而缝纫机的张力调整器的松弛,主要系利用电磁阀作动杆 第二端所连接的连杆机构,连动拨转一位于缝纫机前侧的拨臂,使该拨臂向上或向下推 移[向上或向下系视不同机型而定],而达到同步将松线装置松线、扬线的目的。
而不论上述何种松线结构的松线是向上或向下松线,该松线与切线均为同步进行, 也就是说松线装置的行程等于切线装置的行程,也等于电磁阀作动的行程,请一并参图 11~12所示,当电磁阀启动由X轴起点A1走至终点A2时,受作动杆第一端带动的切 线装置3由Y轴0点行径置B点,即代表切线装置在偏摆一角度后,将勾刀31凸伸至 车针处,而松线装置为将张力调整器打开进而使扬线杆顶撑缝线[即起点A1至B行程], 而使缝线产生一预留长度;当电磁阀由终点A2回到起点A1时,松线装置的扬线杆亦同 时回退,使预留线呈松弛状,让切线装置3的勾刀31能将缝线勾回切刀32端处切断, 并使下缝线由切线装置3夹持,而被切断的缝线即由夹线装置4夹取,请再一并参阅图 13所示,以达到自动剪线的目的即方便于下次车缝。
由于切线装置3是将缝线自车针处拉回切刀32端处而将缝线切断,故由工作件5 下方残留的缝线相当的长,对于质量要求度较高的业者,常为了美观需再修剪一次,如 此不仅减损了自动剪线的目的,亦徒增加工的时间及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缩短车缝工作件 残留线尾的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缩短车缝工作件 残留线尾的缝纫机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缩短车缝工作件残留线尾 的方法,其利用电磁驱动器的作动杆驱动松线装置与切线装置进行松线、切线的起回行 程,在电磁驱动器的行程中由第一起程路径时段让松线装置由起点到终点而达到启开松 线装置并扬起预留缝线长度,同时,让切线装置的勾刀位于终点的车针处;接着,在回 程时,在第一回程路径令松线装置仍保持开启状态,使经松线装置作用产生的预留缝线, 仍受扬线杆的抵撑保持适当张力及紧度,以令切线装置在回程的一适当切线时间点处, 让切线装置进行切断缝线,再经由第二回程路径带动使松线装置逐渐回复到夹掣状态的 同时,让预留的车缝线呈松弛状,而让夹线装置夹取被切断的车缝线线头;藉此,让松 线装置扬线杆延迟放松的行程,以配合切线装置在回程初期切断缝线,使工作件上不会 预留有过长多余的线尾,以达到车缝表面美观的优点。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缩短车缝工作件残留线尾的缝纫机装置,其在电磁驱动器的作动杆驱动松线装置 与切线装置进行松线、切线的起回行程,利用松线装置中所组装的控制件,使松线装置 快开慢关,以控制件上所形成的具有第一、第二槽距的弯折槽孔,藉以第一槽距让松线 装置于瞬间达成起程松线及回程夹线,而第二槽距可于回程路径令扬线杆不回退,使预 留缝线仍具适当紧度及张力,并保持一段时效的状态来供切线;藉此,让松线装置配合 切线装置在回程初期切断缝线,且以夹线装置夹取缝线之后,同时让松线装置回复夹掣 关闭,使其不会预留有过长多余的线尾,以达到车缝表面美观的优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缩短车缝工作件残留线尾的方法及缝纫机装置,提供一种改变松线装置 作动的时间及行程,让松线装置起程瞬间形成松线状态,回程令扬线杆能保持抵撑缝线 呈一适当张力及紧度状态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顾飞龙,未经顾飞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41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