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泥辅窑干化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52660.0 | 申请日: | 200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4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林斌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斌炎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霁明 |
地址: | 310009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辅窑干化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将污泥进行加热烘干的污泥辅窑干化法及装置,属于一种污泥无 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年产污泥在3000万吨以上,污泥处理从原始的填 埋到现在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是一个质的飞跃。污泥处理要彻底的无害化、资源化,实 现污泥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其关键环节要使含水率80%左右的污泥通过物理、化学方式 进行脱水至含水率30%以下的污泥成品。这种污泥成品富含有机碳和多种有价值的化学元 素,可作为水泥生产辅料、热源辅助燃料和其它轻质节能砖、陶粒等产品的生产原料。但 是焚烧或干化每吨污泥需要约1000大卡的能源,耗能成为污泥处理的主要成本。目前, 采用独立热源在江浙沪地区污泥干化或焚烧处理一般费用在200~300元/吨之间,如采用 余热资源,每吨污泥的干化成本仅需几十元,并使干化污泥具有资源化利用的回收价值。 因此,把余热资源丰富的水泥厂(热有效利用率仅50%左右)作为污泥干化的理想伙伴, 既节能又环保,是解决污泥无害化、资源化的理想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将污泥粘附在水泥转窑或 独立热源转窑的窑壁上,随转窑旋转烘烤加热脱水实现污泥干化的污泥辅窑干化法及装 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所述的污泥辅窑干化法是将污泥均匀粘 附在热源转窑的窑壁上,利用窑壁热辐射使污泥随热源转窑旋转并烘烤加热脱水干化。
所述的污泥在烘烤加热脱水干化前先进行污泥预处理工序;而在烘烤加热脱水干化 后,还进行成品采集工序。
所述的污泥预处理包括: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先运至污泥储存库,通过污泥输送除臭 装置,在污泥搅拌输送过程中喷晒除臭剂,使有害物质在污泥输送的过程中进行氧化、还 原、中和和吸附。
所述的污泥预处理后是通过至少一台污泥喂料机将污泥均匀粘附在热源砖窑的窑壁 上。
一种用于如上所述的污泥辅窑干化法的装置,装置包括:一个表面可均匀粘附污泥的、 带有热辐射的热源转窑;一个能调控污泥流量和污泥粘附力的污泥喂料机;一把能把粘附 在热源转窑窑壁上干化后的污泥铲入成品采集箱的切向铲土器;所述的污泥喂料机和所述 切向铲土器分别布置在热源砖窑的外侧边上。
所述的污泥喂料机为一个布置在热源转窑侧边上设置的喂料机轨道上可平行移动的、 可把污泥均匀粘附在旋转的热源砖窑上的喂料装置
所述热源砖窑外侧边上布置有可将热源砖窑外侧边上已加热脱水的污泥采集下来的 切向铲土器,该切向铲土器后相接有由成品采集箱、成品中转斗和成品冷却输送机组成的 成品输送流水线。
所述的热源转窑外侧边上布置有固定式或移动式污泥喂料机。
所述的热源转窑外侧边上布置有固定式或移动式切向铲土器。
本发明采用烙饼原理,通过一套装置把污泥粘附在转窑的窑壁上,污泥在随窑旋转的 过程中利用转窑的热辐射烘烤加热脱水,使污泥干化。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余热利用率高,成品污泥原始热值高,资源化利用程度 高,干化成本低廉,节能环保等特点。经初步测算,一座年产200万吨水泥的转窑,每日 可利用转窑辐射余热处理污泥500吨以上,每年可节约污泥处理成本超过2000万元,经 济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介绍:本发明所述的污泥辅窑干化法,该方法是将 污泥均匀粘附在热源转窑的窑壁上,利用窑壁热辐射使污泥随热源转窑旋转并烘烤加热脱 水干化。所述的污泥在烘烤加热脱水干化前先进行污泥预处理工序;而在烘烤加热脱水干 化后,还进行成品采集工序。
本发明所述的污泥预处理包括: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先运至污泥储存库,通过污泥输 送除臭装置,在污泥搅拌输送过程中喷晒除臭剂,使有害物质在污泥输送的过程中进行氧 化、还原、中和和吸附。所述的污泥预处理后是通过至少一台污泥喂料机将污泥均匀粘附 在热源砖窑的窑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斌炎,未经林斌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26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