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乏燃料贮存格架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50097.3 | 申请日: | 2009-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8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慧芳;王庆;唐兴贵;左树春;吴明;谢亮;崔岚;郭利峰;路晓晖;胡忠全;梁志;霍小东;程和平;刘建平;元一单;王世民;杨林民;王春明;刘树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19/07 | 分类号: | G21C19/07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高尚梅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 贮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压水堆核电站燃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乏燃料贮存格架。
背景技术
核电站运行期间从反应堆卸出的乏燃料通常贮存在燃料厂房的乏燃料贮存水池中,在贮存格架中存放若干年后,待组件的剩余热功率及放射性物质衰变到一定限值后,再采用专用的运输容器装载运往后处理厂或中间贮存设施。
现有技术中,核电站的乏燃料组件几乎全部采用水下贮存方式贮存在乏燃料贮存格架中,这不仅因为水能为操作人员提供廉价而透明的辐射防护屏蔽层,而且水能够很方便地导出乏燃料组件的衰变热。早期的乏燃料贮存格架主要为疏松型乏燃料贮存格架。疏松型的格架不带中子毒物材料,为保证其满足临界、屏蔽、热工的要求,其贮存栅距相当大,乏燃料贮存水池的贮存量非常有限,格架通常固定在水池底面,格架与格架之间以及格架与池壁之间常设置有支撑结构以保证在地震时不相互碰撞。
传统的乏燃料贮存格架贮存能力较低,密集度不高,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而且格架与水池的固定方式在地震工况下也容易对水池结构造成破环,引发严重的事故。
ENSA开发设计的联锁单元基体(InterlockCellMatrix,ICM),这项专利设计在保持了最小栅格间距的同时对栅元的成本进行了优化。它使用与装鸡蛋的容器和玻璃器皿运输中所使用的栅格类似的长方形开槽栅格。开槽的栅板被逐步组装成格架,从而使组装成功后的格架不会在栅板之间发生滑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贮存能力较高的、密集型的乏燃料贮存格架,该格架布置在燃料厂房的乏燃料贮存水池中,用于在水下贮存达到规定燃耗限值的乏燃料组件。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乏燃料贮存格架,它包括若干个用于存放乏燃料的方形贮腔,其在所述每个方形贮腔内均设有支撑部件和中子吸收板,支撑部件位于方形贮腔内壁和中子吸收板之间;所述中子吸收板外侧通过其外部突起镶嵌于方形贮腔内壁的开槽中,并且中子吸收板至少有一部分与乏燃料组件的活性段相对。
如上所述的一种乏燃料贮存格架,其所述的设在每个方形贮腔内的支撑部件有多个,分布在该方形贮腔高度方向上,并且支撑部件为L形,通过其外侧的突起镶嵌到方形贮腔内壁的开槽中。
如上所述的一种乏燃料贮存格架,其所述的设在每个方形贮腔内的中子吸收板有两个,分别位于L形支撑部件两个边的内侧。
如上所述的一种乏燃料贮存格架,其设在所有方形贮腔内的L形支撑部件和相应的中子吸收板的位置布置相同。
如上所述的一种乏燃料贮存格架,其所述的中子吸收板为硼不锈钢板。
如上所述的一种乏燃料贮存格架,其所述的若干个用于存放乏燃料的方形贮腔,其由一块底板、多块横向隔板和多块纵向隔板组合而成,底板、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相互垂直,横向隔板设有若干纵向开槽,纵向隔板的两个侧边分别镶嵌到两块相邻横向隔板的对应的纵向开槽中,横向隔板、纵向隔板的底边固定于底板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乏燃料贮存格架,其在由一块底板、多块横向隔板和多块纵向隔板组合而成的若干个方形贮腔的最外侧还设有四块围板,每一块围板上均设有纵向开槽,所述横向隔板的两端和纵向上最外侧的纵向隔板的外侧边镶嵌在相应围板的开槽内。
如上所述的一种乏燃料贮存格架,其所述的四块围板之间、各围板与底板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本发明所述的乏燃料贮存格架,与现有疏松型格架相比,为密集型乏燃料贮存格架,其采用围板和隔板上直接开槽道的型式形成一个个方形贮腔,在方形贮腔固定有硼不锈钢钢板制成的中子吸收板,从而使贮存格架的栅距大大减小,水池单位面积贮存的燃料组件数量显著增加,提高了电站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乏燃料贮存格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局部示意图;
图中:1、横向隔板;2、纵向隔板;3、中子吸收板;4、L形支撑部件;5、围板;6、底板;7、通孔;8、螺套;9、调整螺杆;10、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的乏燃料贮存格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00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