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苯或其同系物的废气的净化方法及净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7205.1 | 申请日: | 2009-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9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汪小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科蓝环境保护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系物 废气 净化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气处理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含苯或其同系物的废气的净化 方法及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其中挥发性有机物是大气 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大量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工业废气排入大气,造成大气坏境 质量下降,同时也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作为典型 挥发性有机物废气代表性污染物的苯、甲苯、二甲苯(即三苯系物),通过呼吸道 和皮肤可以进入人体,可使人的呼吸、血液、肝脏等系统和器官造成暂时性或 永久性病变,尤其是苯萘芘类多环芳烃能使人体直接致癌以引起人类的高度重 视。故而,对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与治理成为当前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一个重要 问题。
目前对于低浓度、无回收价值的挥发性有机物废气多采用破坏性方法如催 化燃烧、电晕法或等离子体法;而中高浓度、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挥发性有机物 废气则尽可能采用非破坏性方法如吸附和吸收等。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处理含 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其中活性碳吸附应用最为广泛,但它很容易饱和,吸咐 周期短,再生费用高,在湿润的条件下不能保持很好的吸附能力,阻力非常高, 消耗动力大,导致运转费用较高。吸收是一种发展较早、工艺成熟、应用范围 广的化工分离操作,能在消除气态污染物同时对污染物进行回收利用,是常用 大气治理技术之一。吸收法吸收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吸收剂。微乳液作为一 种新型吸收剂在农业生产及制药、食品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三次采 油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U$4240504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将微乳液用于提 高油类回收率的方法,作者将上相或中相微乳液和憎水相同时注入地下层,由 于注入相和油相似相溶,微乳液和憎水相迅速的完成增溶,油类成为一种很好 的产品并被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了一种成本低廉、净化液来源广泛、容 易制作的含苯或其同系物的废气的净化方法及净化装置。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含苯或其同系物的废气的净化方法,其包括一净化装置,该净化装置 包括循环泵、净化液池和接触塔,所述接触塔内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填料层和 喷头,该喷头通过一水管与所述循环泵相连通,所述接触塔的上端和下端依次 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净化液:将柴油和水以1∶(0.05~0.5)的体积比混合,向该混合物 中加入表面活性剂,然后机械搅拌,直至形成均匀的白色乳状净化液;
2)将净化液由循环泵经由水管导入接触塔,再由喷头均匀洒向填料层中;
3)所述废气由进气口进入接触塔内,经由填料层,由排气口排出,在填料 层中,上升的废气气流遇到下降的净化液,该废气中的苯或其同系物被净化液 完全吸收;
4)流经填料层的净化液滴入净化液池中,完成一次废气净化循环。
一种含苯或其同系物的废气的净化方法,所述填料层的下方还设置有一均 气板,所述废气经由均气板后再流经填料层。
一种含苯或其同系物的废气的净化方法,所述填料层的上方还设置有一除 雾器,所述经过吸收的废气流经所述除雾器后,再由所述排气口排出。
一种含苯或其同系物的废气的净化方法,其还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循环 后的净化液破乳,分离,得到柴油的混合物。
一种上述含苯或其同系物的废气的净化方法所用的净化装置,其包括接触 塔、水管、循环泵和净化液池,所述净化液池设置在所述接触塔的底端,并与 该接触塔相连通;所述接触塔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喷头和填料层,该喷头 设置在填料层的上方,其通过所述水管与所述循环泵相连通,该循环泵通过所 述吸水口直接与所述净化液池相连通,在所述接触塔的底端、所述均气板的下 方位置设置一进气口,在所述接触塔的顶端、除雾器的上方位置设置一排气口, 一进气管设置在该进气口处。
上述净化装置,所述接触塔内部、填料层的下方还设置有均气板。
上述净化装置,所述接触塔内部、填料层2的上方还设置有除雾器。
上述净化装置,所述填料层为两层,该填料层的上方均设置有喷头,该喷 头通过所述水管与所述循环泵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科蓝环境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科蓝环境保护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72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