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及用于该装置的影像显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6029.X | 申请日: | 2009-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69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绵贯克己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胜利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9G3/34 | 分类号: | G09G3/34;G09G3/36;G09G3/20;G02F1/133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谢丽娜;关兆辉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用于 装置 影像 显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及控制背光装置 中的背光的发光亮度而显示影像信号的影像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使用液晶面板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面板自身不发 光,因此在液晶面板的例如背面设置背光装置。液晶面板可以通过不 施加电压的状态和施加电压的状态,处于将光遮挡的截止状态和使光 透过的导通状态。因此,通过控制对液晶面板上设置的多个像素施加 电压的状态,从而以电子快门的方式驱动多个像素,对从背光发出的 光透过液晶面板的光量进行控制,从而显示图像。
作为在背光装置上使用的背光,以往以冷阴极管(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为主流,在使用CCFL的背光装置中,一 般不管液晶面板上显示的影像信号的明亮度如何,均使CCFL处于恒 定的点亮状态。
在液晶显示装置消耗的电力中,背光装置的消耗电力所占的比例 大,在背光始终处于恒定的点亮状态的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存在 消耗电力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各种将发光二极管(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用作背光,并可以根据影像信号的明亮度改 变LED的发光亮度的方案。
例如在下述非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将具有多个 LED的背光装置分割为多个区域,并根据影像信号的明亮度按照每个 区域分别控制背光的发光亮度。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中,将这种技 术称为自适应调光(Adaptive Dimming)。
非专利文献1:T.Shirai,S.Shimizukawa,T.Shiga,and S. Mikoshiba,44.4:RGB-LED Backlights for LCD-TVs with 0D,1D,and 2D Adaptive Dimming,1520 SID 06 DIGEST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5-2584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6-3058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6-145886号公报
在上述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分割为多 个区域的背光装置的各区域被遮挡光的壁隔开,各区域的背光,按照 每个区域分别在完全独立的状态下,根据影像信号的明亮度控制发光 亮度。LED中每个元件的个体决定明亮度和色调的主波长有偏差,对 于红(R)、绿(G)、蓝(B)的每种颜色偏差的程度也不相同。因 此,若将背光装置的各区域彼此完全分离,则在每个区域上明亮度和 色调产生偏差,其结果,存在液晶面板上显示的影像与本来的影像的 状态不同的问题。
LED的明亮度和发光波长具有温度依赖性,特别是R的LED伴 随着元件的温度上升,光量减少,波长变长。此外,每个R、G、B的 元件的、由随时间产生的变化引起的劣化的特性不同。因此,上述问 题根据LED的元件的温度变化或随时间产生的变化而显著产生。
在将各区域完全分离的结构中,很难确定位于相邻区域的边界上 部的像素属于哪个区域。这是由于,背光装置的制作精度与液晶面板 的制作精度相比非常粗糙。因此根本无法采用上述非专利文献1中记 载的结构。
此外,如上述非专利文献1或上述专利文献1~3的记载,通过采 用将背光装置分割为多个区域,并根据影像信号的明亮度按照每个区 域分别控制背光的发光亮度的结构,可以削减消耗电力,但是要求进 一步削减消耗电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 用于该装置的影像显示方法,在将背光装置分割为多个区域并根据影 像信号的明亮度按照每个区域分别控制背光的发光亮度的情况下,能 够抑制每个区域各自的明亮度或色调的偏差,能够提高液晶面板上显 示的影像的品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胜利株式会社,未经日本胜利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60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