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传递铰链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29009.1 | 申请日: | 2009-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4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滋野安广;中川浩志;礒田丈司;笹田浩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星电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H04B10/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大鹏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递 铰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折叠式的便携电话、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等便携设备 中、通过光的传播进行经由铰链转动自如地连结的两个壳体间的通信 的光传递铰链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7-274057号公报中,记载有具备使分别具有显示部 和操作部的两壳体绕开闭中心轴折叠自如、并且绕垂直于开闭中心轴 的垂直旋转中心轴旋转自如的双轴铰链的便携无线终端。在该终端中, 在显示部侧的壳体和操作部侧的壳体中分别设有光通信元件,并且在 开闭中心轴及垂直旋转中心轴上设有光信号的通光路径空间、在两中 心轴的交点上设有反射镜,以使得即使在两壳体相对变位的情况下也 能够进行两壳体间的光通信。
在上述技术中,由于是从一个光通信元件照射的光通过作为通光 路径的空间、被设置在开闭中心轴及垂直旋转中心轴的交点上的反射 镜反射、入光到另一个光通信元件中的结构,所以反射镜与光通信元 件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组装要求较高的精度。
此外,由于需要作为通光路径的空间,所以有因为附近的电配线 的没有意料到的移动或尘埃的进入而将通光路径简单地遮挡、妨碍通 信的问题。此外,由于壳体自身的变形与通光路径的变形直接联系, 所以需要使作为通光路径的空间的尺寸具有富余,有成为壳体的小型 化的妨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转动操作壳体 时也能够维持光通信的光传递铰链装置。
有关本发明的光传递铰链装置的第一特征结构是,包括:第一铰 链部,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绕第一轴心可转动地连结;第一光元件, 装备在上述第一壳体上;第二光元件,装备在上述第二壳体上;导光 路体,将上述第一光元件与上述第二光元件可光传递地连接;上述导 光路体包括:弯曲部;相对于上述弯曲部形成在一侧的第一部位;和 相对于上述弯曲部形成在另一侧的第二部位;上述第一部位在使其前 端部对置于上述第一光元件的状态下配置在上述第一壳体的一侧,以 使其与上述第一铰链部为同轴心;上述第二部位在使其前端部对置于 上述第二光元件的状态下配置在上述第二壳体的一侧。
在本结构中,由于作为设置在第一壳体上的第一光元件与设置在 第二壳体上的第二光元件之间的光传播的路径而具备导光路体,所以 光能够通过导光路体的内部而从第一光元件到达第二光元件。由此, 能够可靠地进行第一光元件及第二光元件间的光传播。
此外,其他要素、例如电源等的配线部件或向设备内侵入的尘埃 不会与光传播的路径干涉,能够进行稳定的光通信。进而,由于光通 信的路径独立地设置,所以能够自由地选择配线部件的配线场所。因 而,能够将导光路体与配线部件整理配置以使其不会相互缠绕。结果, 不易发生配线部件的切断等,也能够较大地确保两壳体的转动角度。
根据本结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经由可绕第一轴心转动的第一 铰链部相互连结,并且导光路体将设置在第一壳体上的第一光元件与 设置在第二壳体上的第二光元件可光传递地连接。因此,即使两壳体 经由第一铰链部转动自如,也能够可靠地进行两壳体间的光通信。
进而,相对于导光路体的弯曲部形成在一侧的第一部位与第一铰 链部同轴心地向第一壳体侧配置,第一部位的前端部对置于第一光元 件。另一方面,相对于弯曲部形成在另一侧的第二部位配置在第二壳 体侧,第二部位的前端部对置于第二光元件。因此,当两壳体经由第 一铰链部被绕第一轴心转动操作时,导光路体追随于两壳体的转动动 作而绕第一轴心转动。因而,导光路体不会随着两壳体的转动操作而 扭转,能够抑制导光路体的损伤并维持稳定的光通信。
本发明的光传递铰链装置的第二技术结构是,上述弯曲部具备在 上述第一光元件与上述第二光元件之间变更光的路径的反射部。
如果如本构成那样,弯曲部具备在第一光元件与第二光元件之间 变更光的路径的反射部,则仅通过将导光路体位置固定以使第一部位 及第二部位的前端部分别对置于第一光元件及第二光元件,就能够将 来自第一光元件的光向第二光元件的方向可靠地反射。这样,光的路 径确实无误地决定,能够可靠地进行两光元件间的光传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星电株式会社,未经星电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90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移动设备上提供呼叫日志的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