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步法生产高含氯量氯化聚氯乙烯树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6738.3 | 申请日: | 2009-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0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宋秋生;班琳;宋永海;汪爱兵;凌林;张顺利;万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融汇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14/06 | 分类号: | C08F114/06;C08F8/2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 晖 |
地址: | 241022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步法 生产 高含氯量 氯化 聚氯乙烯 树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步法生产高含氯量氯化聚氯乙烯树脂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氯化聚氯乙烯(CPVC)是聚氯乙烯(PVC)经氯化改性后得到的一种PVC改性材料。与PVC相比,CPVC具有较高的含氯量(63%~74%),由于其分子链中存在大量的氯原子,其分子链的极性和刚性增加,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热变形温度和独特的耐化学腐蚀性,故CPVC被广泛用作优质耐热材料和防腐塑料。在热水输送和腐蚀性流体输送用管材、管件、大口径电缆埋地护套管等的生产中获得广泛应用。
开发CPVC树脂的目的即是利用CPVC树脂中含有大量氯原子,其分子链极性和刚性随含氯量增加而提高,赋予其优良的耐热变形性能的特点。因此,近年来,为充分发挥CPVC的性能优势,开发高含氯量CPVC成为趋势。
目前,CPVC的生产主要采用水相法合成工艺,但已公开的方法各有不同,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401672A采用紫外光辐照,在反应压力0.2~0.4MPa,温度70~100℃下,氯化PVC树脂得到含氯量63%~66%的CPVC树脂。由于该法反应压力较低,很难得到含氯量较高的CPVC树脂。
美国专利US6187868采用两步法工艺合成含氯量大于70%的CPVC树脂,有效提高了CPVC的耐热变形性能,但该工艺的反应压力较高(最高1.0MPa),且需在反应的第二阶段添加H202,工艺复杂,不易实施。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水相法氯化聚氯乙烯生产工艺的缺陷,提高CPVC的综合性能,本发明提供一种一步法生产高含氯量氯化聚氯乙烯的方法,即在水相法CPVC合成工艺中使用水或质量浓度为20%的工业盐酸为反应介质,通过适当提高反应压力,增加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反应速度和产品的氯化均匀程度提高,从而生产具有良好加工性能的高含氯量CPVC树脂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步法生产高含氯量氯化聚氯乙烯树脂的方法包括下述操作步骤:
(1)在200L反应釜中,加入配比量的离子水或质量浓度为20%的工业盐酸,加入乳化剂、分散剂、复合引发剂和PVC树脂,封闭反应釜。
(2)乳化浆料20min,再通入N2置换釜内空气5min,升温至物料温度为60℃,向釜内通入氯气反应,维持反应压力为0.5~0.6MPa。
(3)通氯反应5~6h,停止通氯,使未反应氯气与PVC继续反应至反应压力为0.15~0.25MPa时,向釜内通入N2置换残余氯气0.5h,降温物料至40~50℃出料,浆料经脱酸、洗涤、离心,干燥得CPVC树脂。
所述的PVC树脂为悬浮法产品,其平均聚合度为1000,吸油率为20%以上,表观密度为0.45g/mL以上;
所述的悬浮法PVC树脂与去离子水或质量浓度为20%的工业盐酸的质量比为1∶5。
所述的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或为氧化乙烯-氧化丙烯共聚物、或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其用量为PVC树脂质量的0.3-3%。
所述的分散剂为羟丙基纤维素、或为羟乙基纤维素、或为二氧化硅粉;其用量为PVC树脂质量的1-5%。
所述的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BPO)与过氧化二异丙苯(DCP)按质量比为2∶1组成的复合引发剂,其用量为PVC树脂质量的0.5-1%。
PVC的水相氯化反应是一种非均相反应,氯气在PVC树脂中的扩散程度对反应速度和氯化均匀程度影响明显。适当提高反应过程中的反应压力,有利于提高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可有效提高氯化反应的速度和反应的均匀程度,可制得含氯量高且塑化性能优良的CPVC树脂。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采用本方法生产CPVC树脂,具有反应速度快,得到的CPVC树脂具有较高的含氯量,且加工性能优良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融汇化工有限公司,未经芜湖融汇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67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