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套压装机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14560.9 | 申请日: | 2009-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9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冯文源;陈超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P19/027 | 分类号: | B23P19/027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查芷琦 |
| 地址: | 537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套 装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装置,尤其是用于发动机行业中多缸柴油机气缸盖多个喷油器的铜套压装机。
背景技术
在柴油机气缸盖的结构中,有一种喷油器装在喷油器铜套内,而喷油器铜套是穿过气缸盖内的水腔镶在喷油器孔内。为了防止冷却水渗出缸盖或渗入燃烧室内,喷油器铜套下端与缸盖之间是过盈配合,上端外圆与缸盖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柴油机工作时,气缸盖内的冷却水流进缸盖后,绕过喷油器铜套进入出水管。喷油器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性好的铜套传递,由冷却水带走。所以喷油器铜套在气缸盖内的安装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发动机性能。在发动机行业中,柴油机气缸盖喷油器铜套的现有压装技术是:先经过一系列手工辅助动作将压套、压杆定位后,使用普通压力机压装、每个喷油器铜套分两次压装完成的,而且压套、压杆退出喷油器铜套也是靠手工动作完成的。这对于多缸柴油机来说需要多次重复动作(如六缸柴油机为:6次手动动作、12次压力机动作),才能完成一台气缸盖喷油器铜套的压装,费时费力,工人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铜套压装机,可在保证铜套压装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可有效解决气缸盖喷油器铜套压装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一种铜套压装机,包括顶板、底板,所述顶板通过立柱与所述底板连成一体;所述底板的内侧设置有工件输送装置,所述工件输送装置与第一液压缸驱动连接,所述底板的外侧一端设置有工件预定位装置,所述工件预定位装置与第二液压缸驱动连接;在底板上方设置有工件工艺孔定位机构和工件底面定位块,所述工件工艺孔定位机构与第三液压缸驱动连接;在顶板上面安装有专用液压缸,所述专用液压缸具有双杆结构的活塞杆,由大活塞杆套接在小活塞杆上构成;在所述专用液压缸的大活塞杆上连接有压套机构,在所述专用液压缸的小活塞杆上连接有压杆机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套机构包括接套、压套和销钉,所述接套与专用液压缸的大活塞杆连接,所述销钉的一端固定在接套两侧的螺孔中,另一端的小圆柱面卡在压套大圆柱面的圆环槽上。所述压套与接套之间具有径向间隙,所述压套与销钉之间具有轴向间隙。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杆机构包括推杆、压杆和钢球,所述推杆与专用液压缸的小活塞杆连接,压杆具有台阶面的一端勾挂于推杆下端的U形开口上,所述钢球设置于压杆的正下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专用液压缸为并排设置于顶板上的复数个双缸串联结构;所述专用液压缸还包括上缸盖、中缸盖、下缸盖、上缸筒、下缸筒,所述上缸盖、中缸盖和上缸筒之间围合形成上油缸,所述小活塞杆设置于上油缸内;所述中缸盖、下缸盖和下缸筒之间围合形成下油缸,所述大活塞杆设置于下油缸内;所述下缸盖连接有法兰。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安装于支脚上方,在支脚的两端固定有与底板平行的支架,在底板上设置有滚道。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能一次完成多缸柴油机气缸盖的多个喷油器铜套的同时压装,可实现操作自动化;在保证喷油器铜套压装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可有效解决气缸盖喷油器铜套压装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具有操作方便、压装质量可靠、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铜套压装机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专用液压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铜套压装机轴侧图;
图7、图8为喷油器铜套压装原理图。
附图中零部件标记为:1-专用液压缸、2-顶板、3-立柱、4-工件输送装置、5-底板、6-支脚、7-支架、8-滚道、9-第一液压缸、10-工件预定位装置、11-第二液压缸、12-工件工艺孔定位机构、13-工件底面定位块、14-第三液压缸、15-压套、16-销钉、17-接套、18-推杆、19-压杆、20-钢球、21-喷油器铜套、22-气缸盖、23-上缸盖、24-上缸筒、25-中缸盖、26-下缸筒、27-下缸盖、28-法兰、29-大活塞杆、30-小活塞杆、31-水腔、32-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45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容式微型硅麦克风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留置给氧雾化吸痰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