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丝绸文物的丝蛋白复合体系仿生加固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01493.7 | 申请日: | 2009-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3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 发明(设计)人: | 胡智文;黄小芳;张敬;赵丰;曹晓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 |
| 主分类号: | D06M15/15 | 分类号: | D06M15/15;D06M13/11;D06M101/12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连寿金 |
| 地址: | 310018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丝绸 文物 蛋白 复合 体系 仿生 加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丝绸文物的保护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丝绸文物的丝蛋白复合体系仿生加固法。
背景技术
丝绸的原料-蚕丝是天然蛋白质纤维,它由氨基酸借肽键作用联接而成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与陶器、金属等无机材质类别的文物相比,由于丝织品的有机材质特性,决定着其极易受到微生物和昆虫的侵害,是微生物繁殖生长的营养来源;这些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极易发生热氧老化、光老化作用,使高分子的分子链发生破坏而降解;同时,这些氨基酸中的羟基、羧基和氨基等亲水性基团,使织物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极易吸收空气或土壤中的水分,从而加速了丝织品的老化,使其强度大大降低。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丝织品尽管看上去完整如新,染色鲜丽,而实际上纤维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早已受到破坏或削弱,触手成泥,经不起扰动。长期以来,如何对这些丝绸文物进行保护处理,一直是考古界面临一个的难题。
目前国内外对丝绸文物的加固保护方法主要有针线法、裱托法、编织加固法、丝网加固法、派拉纶真空加膜法、树脂加固法、接枝共聚法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应用受到了限制。
在中国专利公报上公开有一项由湖北省博物馆提出的、专利申请号为200410012737的发明专利申请,它涉及一种“无强度丝绸的微生物加固方法”,该方法是将糖类和有机酸用醋酸杆菌转化为纤维素,从而达到加固无强度丝绸的目的。在中国专利公报上还公开有由浙江理工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提出的、专利申请号为200810063254.2的发明专利申请,它涉及一种“蚕丝蛋白加固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与文物相同的材料--蚕丝蛋白来制备加固剂,该加固剂由蚕丝蛋白溶液和助剂戊二醛溶液两部分构成;由浙江理工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提出的、专利申请号为200810122093.X的发明专利申请,它涉及一种“蚕丝蛋白加固保护剂的制备及应用”,该方法利用与丝绸文物相同的材料-蚕丝蛋白来制备加固剂,所述的蚕丝蛋白加固剂由蚕丝蛋白溶液和助剂二缩水甘油基乙醚溶液两部分构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方法简便,成本低、效果好丝绸文物保护方法,可以有效增加丝绸文物的强度、减少加固对文物性能的影响,有利于丝绸文物的保护。本发明利用蚕丝中的丝素蛋白作为仿生加固的基本材料,选择环境友好的乙二醇二缩水甘油乙醚Polyethylene GlycolDigycidyl Ether(PGDE)作为加固助剂,形成丝蛋白复合体系。首先将丝素溶液中的丝素大分子吸附到丝绸文物上,然后利用丝素大分子与助剂乙二醇二缩水甘油乙醚的共同作用对丝绸文物进行加固。
一种丝绸文物的丝蛋白复合体系仿生加固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步骤:
A)将蚕丝放进煮沸重量百分浓度为0.5%的Na2CO3水溶液中进行脱胶,30min后将蚕丝捞出并拧干;重复上述操作一次,然后用去离子水将经过脱胶处理后的蚕丝清洗至无滑腻感,再进行在温度50~80℃烘干;蚕丝的重量是重量百分浓度为0.5%的Na2CO3水溶液重量的1%;
B)将经过A)处理后的蚕丝纤维置于盐溶液中,在温度70℃下搅拌溶解5~90min,然后进行冷却、过滤,将得到的滤液装入透析袋置于去离子水中透析3天,再将得到的透析溶液进行蒸发浓缩得到浓度较高的丝素溶液;盐溶液是LiBr、CH3OH和H2O的混合液,其中LiBr的重量为混合液重量的40%~60%,CH3OH的重量为混合液重量的20%~40%,H2O的重量为混合液重量的10%~30%,蚕丝纤维的重量为盐溶液重量的2%;
C)将由B)得到的重量百分浓度为0.5%~4%的丝素溶液与重量百分浓度为2%~20%的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乙醚溶液混合,搅拌1~3min,得到混合溶液;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乙醚溶液的重量为丝素溶液重量的0.5~10倍;
D)将丝绸文物浸入C)处理得到的混合溶液中,在温度20~60℃下浸渍20~60min,然后取出丝绸文物,在温度20~50℃下晾2天,即得到加固后的丝绸文物。
所述的蚕丝纤维是一种蚕茧,或者废蚕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未经浙江理工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14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酶无盐气雾染色法
- 下一篇:一种无机械运动扫描的光学扫描全息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