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弹性密封圈的装配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装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5514.9 | 申请日: | 200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4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贾锋平;陈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1/02 | 分类号: | B23P11/02;B23P19/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树镛 |
地址: | 345104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 密封圈 装配 方法 实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行业密封圈的安装,尤其是涉及到两个相对转动零件之间的密封圈的安 装的方法及装配装置,具体讲是一种非弹性密封圈的装配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弹性密封圈有自由伸缩的特性,将其拉开后套到密封槽上,依靠密封圈本身的弹性恢复 力,使密封圈自然套在密封槽内,装配非常方便;弹性密封圈在静态物中使用,其密封效果 很好,但是在动态物中使用,其自由伸缩的特性就变成了致命的弱点,这是因为弹性密封圈 在两个相对转动的零件之间,转动件容易将弹性密封圈产生挤压性拉长或压缩,使弹性密封 圈变形而产生泄漏。而非弹性密封圈由于其没有弹性性能,将其使用到动态物中,其密封效 果比弹性密封圈的效果却好得多,特别是用在两个相对转动的零件之间,用作对油的密封, 其密封效果更佳。
随着零部件密封要求的提高和工艺水平的提升,一种非弹性密封圈正在被广泛利用。但 是,由于非弹性密封圈本身没有自由伸缩的特性,使非弹性密封圈的装配成为十分困难,如 果将其硬拉开,往往因使力不当,很容易将密封圈拉断,既使勉强将其套到了密封槽上,又 因其回形恢复性差,在密封槽内处在一种松驰状态,而难以起到密封作用。因此,非弹性密 封圈的装配方式相对要复杂许多。由于非弹性密封圈应用的时间不长,目前还尚未见到有关 装配非弹性密封圈的装配方法或装配装置的有关报道和专利申请的公开资料。为推进非弹性 密封圈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解决工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研究开发出适用工 业生产中非弹性密封圈的装配方法和装配工具已成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非弹性密封圈本身没有自由弹性和回形复位性差的缺 陷,研究开发出一种能使非弹性密封圈顺利地装配到工件中的密封槽内的非弹性密封圈的装 配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装配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非弹性密封圈的装配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装配装置。
一种非弹性密封圈的装配方法,其步骤如下:
1、首先将需要装配密封圈的转轴工件固定在工作台上;工作台上事先安置有工件夹具和 工件夹具座。
2、将一个外圆壁光滑,且上端直径较小下端为圆柱形的导向筒套在转轴上,使导向筒的 下端口与在转轴上的密封槽的上挡边对齐;导向筒的下端口的外直径与转轴上的密封槽的上 挡边的外径大小基本一致;所谓基本一致,就是其直径相差在1mm左右。
3、将非弹性密封圈扩开后套在圆柱形导向筒上端部,并将密封圈下移到圆柱形导向筒的 下端圆柱体上;
4、用一个内径等于圆柱形导向筒的外径的圆筒体套在圆柱形导向筒上,往下推动圆筒体 由圆筒体的下端口将密封圈推至工件转轴上的密封槽内(由于密封圈在圆柱形导向筒上得到 了扩张,而其本身回形复位性能差,这时的密封圈在密封槽内呈松驰状态);
5、退出圆筒体,取下圆柱形导向筒;
6、预先设置一个回形夹,回形夹是由二块夹板相合而成,夹板的一侧设置有半圆弧壁, 半圆弧壁上设置有径向半圆凸环,要求二块夹板上的半圆弧相合后成为一个整圆,相合后的 圆的直径等于转轴密封槽挡边的直径,二个径向半圆凸环相合后的圆的直径略小于密封圈原 始状态时的外径;
7、将预先设置好的回形夹对应在转轴上的密封槽的位置,使回形夹上的径向凸环贴在密 封圈上,然后将回形夹的二块夹板锁紧,使扩张后的密封圈回形复位;
8、待密封圈在转轴的密封槽内回复位好后,退下回形夹,密封圈装配完毕。
一种实施上述方法的非弹性密封圈的装配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工作台、立壁架、推圈 筒、回形夹,还包括有与推圈筒配合使用的圆柱形导向筒,所述的工作台设置有工件夹具座 和水平移动轨道装置,所述的工件夹具座固定在所述的工作台上,所述的回形夹安置在水平 移动轨道装置上,所述的立壁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后侧,所述的推圈筒为一筒体,所述的 推圈筒活动连接在所述的立壁架上。
本发明装配非弹性密封圈的装配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装配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55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