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药用回心草多糖提取及纯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4889.3 | 申请日: | 200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9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惠芬;李宝才;戴伟峰;何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B37/00 | 分类号: | C08B37/00;A61P9/10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赛晓刚 |
地址: | 650093云南省昆明市***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药用 回心 多糖 提取 纯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从回心 草中提取及纯化回心草多糖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近百种多糖化合物被提取出来,经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证明多 糖具有抗肿瘤、降血脂、抗血栓、增强免疫、延缓衰老等功能的作用,因此多 糖的研究开发越来越多的被人们重视。多糖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存在于动植 物和微生物中,多糖一般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天然多糖是一类重要生物活性物 质,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和保健功能,可作为药物和保健品的有效成份。目前, 人参多糖、枸杞多糖、香菇多糖、刺五加多糖、灵芝多糖用于临床,取得满意 的效果。
回心草,学名大叶藓(Rhodobryum roseum(Hedw.)Limp.)是真藓科植物大 叶藓及南大叶藓的干燥或新鲜全草,是云南独特的多民族共用草药。民间常单 用或同大枣、胡椒、三七等配伍用于治疗心脏病,神经衰弱等。并且其单用治 疗冠心病的有效率高达87.88%,其药用价值非常明显。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国内 外对回心草的研究较少,且主要是从生药学和整体临床药理学角度加以研究, 对其它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至今未见回心草多糖提取方面相关报道。基于以 上原因,本发明对回心草多糖的提取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采用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回心草中提取及纯化回心草多糖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回心草粉碎,过60目,置于超声波提取器中。加入20-30倍的水 室温浸泡1小时,调pH8-9,升高温度至75-95℃,恒温浸提2-4小时,用 滤布过滤得提取液;残渣重复恒温浸提3次。后二次时间可缩短至1-2小时, 加水量为第一次的一半;合并三次提取液。
(2)于离心机中2000-4000r/min离心15-25分钟,取清液。
(3)将提取液于旋转蒸发器减压浓缩至一定体积,用savage法除去蛋白, 然后加入食用乙醇,至乙醇浓度为60-85%,使沉淀产生,去除上清液,沉淀 物为粗多糖。
2、回心草中多糖精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沉淀物用蒸馏水溶解后,在沉淀中加入食用乙醇至乙醇浓度为25- 35%,使沉淀产生,离心去沉淀,取上清液。
(2)在上清液中加入食用乙醇至乙醇浓度为60-85%,使沉淀产生,离心取 沉淀。
(3)取上述沉淀物用95%乙醇洗涤2-4次,减压干燥得得成品。
(4)将干燥后的多糖粉碎,得粉未状多糖精品,装入密闭容器防潮保存,备 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浸泡时间为2小时、固液比为(1∶20),浸提温 度为90℃、沉淀乙醇浓度为80%。调节pH用NaOH稀溶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沉淀物用乙醇反复洗涤次数为2-4次。
本发明是通过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以回心草多糖产率为指标,对提取过程 中水浸提时间、固液比、温度,萃取次数,沉析用乙醇浓度等因素分别进行考 察,确定了回心草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回心草多糖的开发提供依据。
本发明采用安全无毒的有机溶剂为提取剂,在全国人民都关注食品、药品 安全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安全无毒,收率高,对环境无污染。有利于更 进一步研究回心草多糖在配制药品、保健品的作用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以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并 不限于此。
实施例1:
(1)考察浸提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将回心草粉碎,过60目,置于超声 波提取器中加入20倍的水,调pH8-9,升高温度至90℃,分别浸提不同的时 间,合并三次提取液。离心15分钟后取清液;将提取液减压浓缩至一定体积, 用savage法除去蛋白,然后加入食用乙醇使浓度达到80%,产生的沉淀经过精 制、真空干燥后,粉碎得回心草多糖精品。提取率如表1:由此可见,浸提时间 2小时就可满足要求了。
表1浸提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48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