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层间交叉铆固压捆方法及压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8114.5 | 申请日: | 200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5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张绍英;王磊;魏文军;韩鲁佳;李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F15/02 | 分类号: | A01F15/02;A01F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交叉 铆固压捆 方法 压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间交叉秸秆铆固压捆方法及压板结构,属于压捆技术范围。
技术背景
目前,在农作物秸秆收集中广泛采用方捆成型技术,以提高密度、减小体积、方便运输。方捆成型作业中,一般将收集的秸秆进行粗切并预压成块状坯料后填充进成型室内,由往复运动的压板(活塞)进一步压实,多次重复填充和压实后,将秸秆压缩成多层叠合的方型捆,再进行绳索捆扎后收集、运输和存放。
方形秸秆捆呈多层叠合结构。由于压板压料面宏观上为一平面,故每次压缩结束后,料层内的弹簧构造释放弹性能量产生回弹而造成秸秆捆密度下降;另外,两次填充形成的料层界面分明,料层间缺少层间交叉、连络,降低了方形捆的整体性和连接强度,加重了捆绳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秸秆层间交叉铆固压捆方法及压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前一次压缩时,利用多个分布于压板1压料面上凸起的铆牙2,在料层中形成多个铆穴4;在随后的压缩时,利用铆牙2端部的抓取爪3抓带部分秸秆镶嵌进前一次压缩形成的铆穴4内,形成层间交叉,构建联系前后料层的纽带,由秸秆本身形成层间铆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所提出的一种秸秆层间交叉铆固压捆方法及压板结构,可通过在压板1布置多个凸起的铆牙2,在料层间形成铆合结构,强化了料层间的连接能力,减少了每个料层及压捆整体的回弹量,增加了压捆密度;料层间的多点铆合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层间界面分明、联结力弱的问题,改善了多层叠合方捆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带铆牙的压板示意图。
图2为具有铆合结构的多层叠合方形捆的纵断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秸秆层间交叉铆固压捆方法及压板结构可由以下实施例完成方捆成型过程:在压板1的压料面上安装多个顶端带抓取爪3的锥形铆牙2,第一块经预压成型的秸秆块料被送入成型室后,往复运动的压板1将第一块秸秆块料压实,同时各铆牙2推挤物料形成铆穴4;随后,第二块秸秆块料送入成型室,压板1前行时将第二块秸秆块料压实,同时铆牙2端部的抓取爪3抓取第二块秸秆块料的部分秸秆进入前次压缩形成的铆穴4内形成镶嵌式铆合结构;再后,第三块秸秆块料送入成型室,重复第二次压缩过程;依次进行以后压缩直至达到多层叠合厚度。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81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物流车辆油量监控系统
- 下一篇:超宽温液晶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