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再生棉的臭氧脱色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臭氧发生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85181.1 | 申请日: | 2009-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0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海;管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管会 |
| 主分类号: | D06P5/22 | 分类号: | D06P5/22;C01B13/11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乐慧 |
| 地址: | 101111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 臭氧 脱色 方法 用于 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再生棉的脱色方法及装置,更具体的说,是指一种将再生棉暴露于臭氧与湿气的环境中进行脱色的方法及用于该方法中产生臭氧与湿气的臭氧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再生棉的脱色处理通常采用化学氧化的脱色方法,在脱色池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待脱色的再生棉浸泡在脱色池中,并将氧化剂如氯气、次氯酸钠、过氧化氢水等投入到脱色池中,与脱色池中的水混合均匀,并搅拌待脱色制品。但这种脱色方法会使用大量的氯气,同时脱色后会产生大量含氯的废水,例如对每吨布完成脱色时需要排放氯气8小时,排放氯水2吨,由于氯气是有毒气体,排放的含有氯的废水直接威胁到周围植物的生命,同时对地下水直接造成污染,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经过脱色的再生棉对人体的皮肤也有害;由于该方法会用到大量的氯气和水,并且占地面积大,如对每吨布进行脱色需要占地100m2,因此会造成成本增加;并且这种脱色方法所用的时间较长,效率低,如对每吨布进行脱色需要24小时,用该方法在进行脱色处理时还会受到天气影响,在阴雨天或光线不充足时则无法进行,因此该方法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且脱色效果佳的再生棉的臭氧脱色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臭氧发生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再生棉的臭氧脱色方法,其步骤包括:
首先将待脱色的再生棉置入密封室中;
接着将臭氧发生装置产生的臭氧气体及湿气同时通入所述再生棉所处的密封室,使臭氧与湿气在所述密封室内混合均匀;
脱色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完成再生棉的脱色处理;
清除尾气,将脱色后产生的尾气由尾气收集装置回收处理。
在通入臭氧与湿气的步骤中,臭氧发生装置产生臭氧的浓度为30~350mg/l,湿气在通入密封室后在密封室中形成的的湿度为3%~9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再生棉的臭氧脱色方法的臭氧发生装置,其包括:
用以产生臭氧的臭氧发生单元;内冷却循环系统;外冷却循环系统;用以产生湿气的水汽雾化装置;以及水箱;
内冷却循环系统和外冷却循环系统分别连接臭氧发生单元,水汽雾化装置连接水箱。
内冷却循环系统为水冷却循环系统,外冷却循环系统为油冷却循环系统。
臭氧发生装置的侧壁设有与内冷却循环系统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与外冷却循环系统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与臭氧发生单元连通的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为水箱加水的补水口及供湿气排出的湿气出口。
臭氧发生装置的侧壁还设有独立空调。
臭氧发生单元为陶瓷臭氧发生单元、玻璃臭氧发生单元或具聚四氟乙烯膜的臭氧发生单元。
所述具聚四氟乙烯膜的臭氧发生单元包括有放电电极、冷却循环系统及封堵件;放电电极包括管状的不锈钢内电极与管状的不锈钢外电极,不锈钢内电极与不锈钢外电极之间形成放电空间,用于密封放电空间的端口及不锈钢内电极的管腔端口的封堵件设置于不锈钢内电极与不锈钢外电极的两端;在不锈钢内电极与不锈钢外电极之间的放电空间设有环绕在放电空间内的聚四氟乙烯膜层。
借由本发明的再生棉的臭氧脱色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臭氧发生装置,可以达到极高的脱色率,并且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三废排出,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经脱色后的再生棉不用清洗,直接晾干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再生棉的臭氧脱色方法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中用于再生棉的臭氧脱色方法的臭氧发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臭氧发生装置中的具聚四氟乙烯膜的臭氧发生单元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再生棉的臭氧脱色方法中不必将待脱色的再生棉浸入水中,而是将待脱色的再生棉暴露于臭氧气体与潮湿空气(即湿气)混合的环境中而达到脱色的效果。
图1为本发明的再生棉的臭氧脱色方法的原理框图,对照该图对再生棉的臭氧脱色方法进行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管会,未经管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51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