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伺服控制土石混合体变压渗透仪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5175.6 | 申请日: | 200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8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赫建明;李守定;顾金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伺服 控制 土石 混合 变压 渗透 | ||
技术领域 岩土渗透实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地质工程中,第四纪松散堆积体是广泛存在的一种土体与块石的混合物,其物质组成以砾石、块石与砂土、粘土等为主。对于这种由于自然堆积所形成的土石混合体,岩石颗粒尺寸较大,现有的常规渗透仪无法满足《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中渗透仪内径应为试验材料最大粒径8-10倍的要求,且现有渗透仪多是常压水头试验,无法满足土石混合体高水压下试样的渗透性试验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伺服控制土石混合体变压渗透仪,其特征在于能够进行土石混合体大尺寸圆柱试样(直径300mm,高600mm)的渗流试验,伺服控制渗流水压,获得试样在高水压下渗透参数。
伺服控制土石混合体变压渗透仪,包括上端盖4、渗透筒7、透水板8、下端盖10、小车11。上端盖4与渗透筒7可密封可拆卸,上端盖4中间有注水加压管5接伺服加水装置16可加高压水,放气阀6便于密封时放气;渗透筒7两侧等距(200mm)接6个测水压装置,包括三通管2、透明塑胶测压管15测低水压、刻度板1读数、水压表3测高水压;水通过透水板8进入集水空室,出水口13接防水开关,控制出水速度;通过注水加压管14也可对试样注水加压;渗透仪通过法兰9和密封圈12密封。
伺服控制土石混合体变压渗透仪具有以下特点:试样为直径300mm、高度约600mm的圆柱体,多为由粗颗粒的石块和土组成的土石混合体;密封伺服供水,既能进行低水头的渗透试验,也能进行高水头的渗透试验,试验水头范围0m~200m;上下均可拆卸,使用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为伺服控制土石混合体变压渗透仪结构图
1:刻度板;2:三通管;3:水压表;4:上端盖;5:注水加压管(上);6:放气阀;7:渗透筒;8:透水板;9:法兰;10:下端盖;11:小车;12:密封圈;13:出水口;14:注水加压管(下);15:测压管;16:伺服加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1.实验材料的准备,具体包括颗粒均匀的粗粒石子和土各约80kg,另外有滤网、滤纸、量筒、击实木锤、扳手等。
2.试样的制备,首先根据试样的总质量(约120kg)、土和石子的质量比可以算出分别需要的土和石子的质量,称量好土和石子的质量并拌合均匀。然后在渗透仪底部铺上滤纸和滤网;用导水管从渗透仪底部加压注水管14连接伺服加水装置16,以便加水分层饱和试样;打开上端盖4,从渗透仪上部加入土石混合体,每层约10cm厚,用木锤均匀击实,再通过伺服加水装置16加水,控制进水速度,使试样逐渐饱和,接着再加入下一层进行击实饱和,如此逐层加入试样,直到向上超过最上面的测压孔约5cm。上述步骤完成后进行密封加压,拧紧上端盖4的螺丝通过法兰将其密封;拧松放气阀6,从加压注水管5连接伺服加水装置16,关闭渗透仪其他出水口,通过伺服装置16加水,使气体通过放气阀6释放。当放气阀6有水溢出时,说明渗透仪内气体已排尽,拧紧放气阀6。然后就可以用伺服加水装置16加水加压,通过水压表3判断渗透仪内部压力是否达到需要的数值。
3.测试步骤,首先必须形成稳定渗流,打开渗透仪下部出水口13,上部伺服加水装置16供水加压,调节供水速度和出水速度使之大约相等,使试样中形成稳定的渗流,这时测压表3的读数基本不随时间变化;读出三个测压表读数P1、P2、P3,t时间内的水流量Q,水温度T;根据下面公式计算试样渗透系数:
式中:KT-水温为T℃时试样的渗透系数(cm/s);
Q-时间t秒内的渗出水量(cm3);
L-相邻两测压孔中心间的距离(cm),本仪器为20cm;
A-试样底面积(cm2);
H-相邻两测压孔间的平均水头差,H=(2P1-P2-P3)/3计算(cm);
t-时间(s)。
标准温度(即20℃)下的渗透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51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