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传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1508.8 | 申请日: | 2009-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6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郝云玉;蒋强;于传富;岳清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42 | 分类号: | F28F1/42;F28F13/04;F28F13/12;F25B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顾惠忠 |
地址: | 453000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热元件,特别是涉及制冷设备和空调设备用的一种传热管。
背景技术
传热管是一种广泛用于空调、制冷行业的蒸发器和冷凝器中的传热元件。近年来,随着制冷、空调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两器制造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效化、小型化、轻量化及新冷媒的代替仍是两器发展的主要方向,围绕两器用的传热管的设计及其技术应用,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
现有各种传热管的大批量制造和使用,使得两器的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这些传热管都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即传热管外表面在制冷剂膜状凝结时,冷凝液膜的存在构成了凝结传热的热阻,因而造成了温差损失而降低制冷效率,影响了传热管的传热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对传热管的换热机理、成型工装及成型工艺进行研究,对传热管的内外表面进行了改进。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982828A,公开日为2007年6月20日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制冷满液式机组用铜冷凝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光杆部、设置有翅片的翅片部、连接光杆部与翅片部的过渡部,所述翅片分为接近传热管表面的翅片底部与远离传热管表面的翅片顶部,所述翅片上还设有二次翅片,轴向相邻的二次翅片之间具有一定轴向间隔,二次翅片距离翅片顶部的顶表面距离为翅片翅高的1/3-2/3。所述翅片上还设置有自顶表面向下压设成形的三次翅片,轴向相邻的三次翅片间具有一定轴向间隔。
该方案通过在传热管外表面上设置二次翅片和三次翅片,增大传热管的传热面积,减薄冷凝液膜,从而达到减小凝结传热的热阻,降低温差损失,提高传热性能的目的。然而,这种外翅的二次翅片和三次翅片的复杂设计使得制冷剂的冷凝传热过程也变得更为复杂,进而导致其传热性能的下降;此外,复杂的外翅设计也使传热管的加工难度增大,加工精度不够,不利于大量成批生产。
总之,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提供一种传热性能好,传热效率高,且易于加工的传热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传热性能好,传热效率高,且易于加工的传热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热管,包括设置于外表面的多条相互平行的翅片,所述翅片包括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所述第一翅片与传热管外表面连接,远离传热管端窄于近传热管端,横截面为上窄下宽形状;所述第一翅片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翅片,所述第二翅片在第一翅片的螺旋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翅片的翅向与第一翅片的螺旋方向的夹角范围为30-50度。
优选的,所述传热管还包括设置于内表面的多条相互平行的内齿,所述内齿包括第一层内齿和第三层内齿,第一层内齿高于第三层内齿,所述第一层内齿和第二层内齿交叉排列。
优选的,所述第一翅片包括翅片底部和翅片顶部,所述翅片底部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翅片顶部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优选的,所述第二翅片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优选的,所述第二翅片设置在第一翅片高度的1/3-2/3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翅片与传热管外表面弧形连接,所述第二翅片与第一翅片弧形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内齿和第二层内齿的横截面均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内齿和第二层内齿弧形连接。
优选的,所述翅片在所述传热管外表面螺旋环绕,螺旋角范围是0.30-0.45度;和/或所述翅片的数量为每英寸40-60个;和/或所述内齿的数量为35-65条。
优选的,所述内齿在所述传热管的内表面螺旋环绕,螺旋角范围是25-40 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本发明传热管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有效增大了传热管外表面的传热面积;横截面为上窄下宽形状的第一翅片的尖顶结构可以较好地减薄或者消除冷凝液膜,进而使冷凝蒸气更利于凝结、减小凝结传热热阻、降低温差损失的条件;设置于第一翅片一侧的、与第一翅片成一定角度的第二翅片的结构能有效地疏导冷凝液膜迅速流脱传热管表面。通过第一、第二翅片的这种设计可以使蒸气的凝结传热过程更趋于合理,从而达到改善和提高传热性能的目的。
其次,本发明传热管的高、低内齿交叉排列的设计,在增大传热管内表面换热面积的同时,使得冷媒流体的层流趋于消失,扰流进一步加强,也造成冷媒的紊流二次流更进一步增强,从而增加传热管的换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15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