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鞋底缓冲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0656.8 | 申请日: | 2009-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3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克里斯托弗;巴蒂尔;凯特;桑德拉;史蒂文;托尼;林雷;林以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以敏 |
主分类号: | A43B13/18 | 分类号: | A43B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汇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雅军;高云瑞 |
地址: | 102208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鞋底 缓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底的结构,具体是一种鞋底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一个长跑者在双脚击地时通常每分钟要承受180次相当于其体重2.5倍的重力;而一个篮球运动员在起跳落地时,双脚更要承受其体重10倍的垂直冲力和2倍于其体重的切力。因此缓冲性能是当代运动鞋设计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目前在市场上,绝大多数的鞋都是通过使用发泡型材料组成的鞋底来提供缓冲性能,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是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和PU(Polyurethane)。这些材料的优点是价格较低,方便制模,并能提供足够的缓冲性能。但是这种材料一旦被施加压力或切力后,其内部空槽会因压力变形,并很难100%恢复原状,其缓冲性能就随之日益减少。还有一些技术使用气垫或是包裹的液体提供缓冲,也都可以提供足够的缓冲性能,但必须保证包裹中的气体或液体能够永不泄露,目前,这在技术上只能是一种假设。
另外,稳定性也是运动鞋必须提供的重要功能。发泡型材料因为上述原因,会随着使用越变越软,因此其所能提供的支持也会越来越差,从而导致稳定性的降低。在目前的市场上,通常会在中底上的发泡材料中注入一些较硬的材料以提高其稳定性。但这些材料的使用,使得整个鞋底的缓冲性能显著减弱。因此如何在实现稳定性的同时,保证缓冲性能不受影响,也是发泡材料型中底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运动鞋的缓冲性能,以及实现运动鞋稳定性的同时又能保证缓冲性能不受影响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兼顾运动鞋缓冲性能和稳定性的鞋底缓冲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鞋底缓冲装置,包括一内凹形支撑体、覆于内凹形支撑体上的弹性网,以及一置于弹性网上的下压体;所述内凹形支撑体的正投影形状为正多边形,其中部向下凹陷,所述下压体下端形状及大小与内凹形支撑体的凹陷部位相适应。
本发明安装在鞋底内,当穿着者穿上鞋后,下压体受到向下压力,将下行压向弹性网,弹性网因受压变形,部分网体被压入其下方内凹形支撑体中部的凹陷部位,从而产生弹性形变,生成反弹力,以此实现对向下压力的缓冲;随着人体运动,当脚离地时,下压体不再受到压力,则弹性网恢复原状,将下压体顶起,使鞋底恢复初始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弹性网取代发泡型材料作为缓冲介质,从而有效解决了因发泡型材料老化而导致的缓冲性能日益减弱的问题;
2.通过结构的创新,使得提供缓冲功能的弹性网和提供支撑功能的其它材料相对独立,互不影响,从而解决了发泡型中底稳定性与缓冲性不能两全的问题;
3.除了必要的缓冲性能之外,弹性网还具备反弹特性,因此能够将部分冲击能量返弹,从而达到助力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弹性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内凹形支撑体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弹性网覆盖在内凹形支撑体上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整体结构侧视剖面图。
图中:1.内凹形支撑体、2.弹性网、3.下压体、4.凹陷部位、5.弹性拉筋、6.块状固定塞头、7.凹槽、8.制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4所显示的是本发明一种鞋底缓冲装置的实施例,该装置包括一内凹形支撑体1(如图2所示)、覆于内凹形支撑体1上的弹性网2(如图1所示),以及一置于弹性网2上的下压体3;所述内凹形支撑体1的正投影形状为正多边形,其中部向下凹陷,所述下压体3下端形状及大小与内凹形支撑体的凹陷部位4相适应(如图4所示)。
本发明安装在鞋底内,当穿着者穿上鞋后,下压体3受到向下压力,将下行压向弹性网2,弹性网2因受压变形,部分网体与下压体3一同被压入其下方内凹形支撑体1中部的凹陷部位4,从而产生弹性形变,生成反弹力,以此实现对向下压力的缓冲;随着人体运动,当脚离地时,下压体3不再受到压力,则弹性网2恢复原状,将下压体3顶起,使鞋底恢复初始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以敏,未经林以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06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