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矿用液压支架架间封闭尘源装置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80033.0 申请日: 2009-03-17
公开(公告)号: CN101509393A 公开(公告)日: 2009-08-19
发明(设计)人: 金龙哲;傅国珏;刘建;魏传光;姚海飞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E21F5/00 分类号: E21F5/00;E21D15/48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083***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煤矿 液压 架架 封闭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安全装置及井下防尘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煤矿液压支架架间封闭尘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某矿实验测得,即使在有外喷雾的情况下,支架移架工处呼吸性粉尘浓度平均为11.73mg/m3,全尘浓度平均为118.09mg/m3,大大超过我国《煤矿安全规程》中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标准的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10mg/m3。井下实测也表明,支架落架及移架过程中,架间平均单次落煤质量为15.3kg,同时产生大量粉尘,成水帘状,弥漫在巷道空间,影响工人视线和操作,长期吸入会导致煤尘肺病的发生。

目前,国内外各科研部门及现场技术人员通过试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矿井粉尘综合防治经验,形成了以水为主的综合防尘措施,比如采煤机内外喷雾,支架喷雾,防尘水幕等等。但是,由于煤尘和岩粉均具有一定的疏水性,而水的表面张力又较大,矿尘不易被水迅速、有效地湿润,导致除尘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可以说,以水为主的防尘技术潜力已基本被挖掘,欲进一步治理粉尘危害,就必须开辟出一条非水防尘技术的新途径。

德国鲁尔矿区的支架架间隔尘布装置是用麻袋布编织的多层弹性材料,能有效隔离一定的粉尘,但是由于井下支架强大的移动拉应力,材料容易破坏,使用时间短。国内应用于采煤面架间非水除尘的有隔尘帘,在保持原喷雾系统作为外围灭尘措施的情况下,在支架架后和前溜处安装隔尘帘,对移架和放顶采取隔绝围堵式的粉尘控制作为核心灭尘措施,隔离了采煤机处粉尘支架架下扩散的途径。但是,依旧没有解决支架落架及移架时产成的粉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解决解决支架落架及移架时产生的粉尘难以治理的问题,有效地降低支架移架工处的呼吸性粉尘浓度。

本发明中的用于煤矿液压支架架间封闭尘源装置由隔尘带和焊接钢板两部分组成。

本发明中的一种煤矿用液压支架架间封闭尘源装置,包括由高弹力织带、角钢、钢板、夹好侧边后的白铁皮、螺钉螺帽等组成的隔尘带和焊接钢板:高弹力织带两侧边先用白铁皮夹边,然后按照图2所示的角钢、夹好侧边的白铁皮、钢板从上至下的顺序用螺钉螺帽固定拧紧。

1)隔尘带(如图1所示):该隔尘带形状为梯形,侧边用白铁皮、角钢、钢板夹边。材料用进口橡筋丝制造,弹性达200%以上,回弹率高达95%,拉伸应力较大,材料有一定厚度和韧性,承重效果很好。拉伸后无网眼,隔离粉尘效果良好;材料的耐摩擦性能良好,有较好的抗静电和阻燃性能。

2)焊接钢板(如图4和5所示)是由一块矩形钢板和一块正方形钢板焊接而成:将隔尘带固定在支架上的焊接钢板上,通过焊接钢板能够将隔尘带牢固地固定在相邻支架之间。

本发明主要作用是在煤矿井下液压支架落架及移架过程时,从产尘的源头切断粉尘传播途径,在两个支架顶梁之间,安装一道架间封闭尘源装置,防止煤层顶板落下的粉尘从两支架之间缝隙进入行人区域及支架工操作区域,有效地隔离移架时下落的大量煤尘,把粉尘限制在扩散之前,提高了降尘效率,保证一线工人生产操作的舒适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将封闭尘源装置应用于恶劣的井下环境和笨重的采煤面液压支架架间,开创了支架间无水除尘的新方法。

2、通过在现场试验表明,封闭尘源装置将粉尘控制在源头阶段,防止了井下粉尘的扩散,对移架工处除尘效率可达75%以上;材料安装后隔尘效果十分明显,能够有效隔离架间煤块、煤尘下落至架下行人区域,大大降低了粉尘危害,明显改善了支架工的工作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

3、使用时间较长,现场应用表明该装置在井下使用时间至少为三个月。

4、隔尘带为缝接结构,不会导致材料破坏时的大面积整体破坏,而是材料的单一部分撕裂,其它部分依旧完好无损。

5、设计的封闭尘源装置成本低,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并且不用工人进行任何额外操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隔尘带材料;

图2为附图1的A-A视图;

图3为隔尘带白铁皮夹边法;

图4为本发明的焊接钢板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焊接钢板左视图。

图6为封闭尘源装置安装俯视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00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