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永磁悬浮机械转子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3787.3 | 申请日: | 2009-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75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申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申义 |
主分类号: | H02K1/27 | 分类号: | H02K1/27;H02N15/00;H02K15/03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汇科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 琪 |
地址: | 050800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永磁 悬浮 机械 转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永磁悬浮机械转子,属于电磁动力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由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作为电动机或发电机的磁极材料已经普遍应用,但是由于钕铁硼材料比较昂贵,为了降低成本,有人提出了将永磁材料与导磁材料间隔分布的技术方案,其安装方式是在屏蔽环内圈均布燕尾槽,永磁体与导磁材料间隔插接在燕尾槽内。以提高永磁体的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永磁悬浮机械转子,改进永磁体与导磁材料的结合以及设置方式,使组装过程更加简化,降低转子的整体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这种永磁悬浮机械转子,其特征在于:转子由多个动力头固定于抗磁材料制成的支撑环上构成,动力头设计为子弹头形状腔体,腔体内设置中心永磁体;支撑环固定在悬浮轴承外圈上,悬浮轴承外圈设置永磁体悬浮于截面为凹槽的悬浮轴承内圈上,凹槽内设置永磁体。
所述永磁悬浮机械转子,所述的动力头腔体由前腔体、后腔体部分构成,腔体内设置支撑板固定中心永磁体。
所述永磁悬浮机械转子,所述动力头后腔体端部设置永磁体。
所述永磁悬浮机械转子,所述动力头前腔体端部设置抗磁材料夹层。
所述永磁悬浮机械转子,所述动力头前、后腔体由后腔体延伸出的多个导磁条固定连接。
所述永磁悬浮机械转子,所述动力头腔体中心设置的永磁体叠加组合一层或多层。
所述永磁悬浮机械转子,所述永磁体与导磁材料片间隔设置,相互吸合。
本发明的技术进步效果表现在:由于利用永磁体与导磁材料相互吸合方式将永磁体与导磁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代替其他的插接方式,导磁材料与永磁体直接组装,加工方式简化;用廉价的导磁材料产生同样磁极效果,材料成本降低,利用率提高可节省50%的永磁体材料,本发明转子的永磁体组装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悬浮机械,磁悬浮演示教具等。
附图说明
图1是磁悬浮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图5是图3中B-B的剖面图
图6是图3中C-C的剖面图
图7是图3中D-D的剖面图
图8-15是图3中心永磁体的几种组装结构形式
图中:
1、磁悬浮轴承外圈 2、支撑环 3、磁悬浮轴承内圈
4、动力头 5、6、永磁体 7、导磁材料片
4-1、永磁体 4-2、后腔体 4-3、支撑板 4-4、中心永磁体
4-5、导磁条 4-6、支撑板 4-7、内屏蔽罩 4-8、夹层
4-9、前腔体 4-10、固定铆钉 4-11、固定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永磁悬浮机械转子的支撑环2、动力头4和悬浮轴承的组装方式,图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由多个动力头4固定于抗磁材料制成的支撑环2上构成,动力头设计为子弹头形状腔体,腔体内设置中心永磁体4-4;支撑环2固定在悬浮轴承外圈1上,悬浮轴承外圈1设置永磁体5悬浮于截面为凹槽的悬浮轴承内圈3上,凹槽内设置永磁体6。
图3所示永磁悬浮机械转子动力头的具体结构,动力头腔体由前腔体4-9、后腔体4-2两部分构成,前、后腔体由后腔体4-2延伸出的多个导磁条4-5固定连接;导磁条的截面为m形。
动力头腔体内设置支撑板4-6、4-3固定中心永磁体4-4。动力头后腔体4-2端部设置永磁体4-1,动力头前腔体4-9端部设置抗磁材料夹层4-8和内屏蔽罩4-7。
动力头腔体中心设置的永磁体4-4叠加组合一层或多层,其组合方式如图8~图15所示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永磁体与导磁材料片7间隔设置,相互吸合。
实际应用中导磁材料可选择价格低廉易于加工的低碳钢,简化了组装部件和工艺,达到永磁体材料利用率的最大化。
上述描述仅作为本实用新型永磁悬浮机械转子可实施的技术方案提出,不作为对其结构本身的单一限制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申义,未经申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37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出直流分量主动控制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非接触感应式充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