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自交系交替选择的改良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5519.7 | 申请日: | 200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0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潮海;马俊峰;王小星;董朋飞;齐红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1/04 | 分类号: | A01H1/04;A01H1/02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张绍琳 |
地址: | 450002***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自交系 交替 选择 改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育种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玉米自交系交替选择 的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经、饲三元作物,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玉米植株 高大,而且生长在高温和蒸发量大的季节,因此一生需水量较多。随着气候变 暖,人类将面临水匮乏问题的严重挑战,我国每年因干旱直接减收玉米230万 吨左右。因此筛选抗旱性玉米种质,选育抗旱品种对提高玉米产量意义重大。 同时,近年来我国玉米病害日趋严重,导致玉米减产和品质下降,给生产安全 带来严重威胁。多年的实践证明,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病害最经济有效的 途径。目前生产应用的主要是杂交种,提高玉米杂交种的抗逆性首先需要提高 其双亲的抗逆性。
玉米的丰产性、抗逆性多为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常规杂交方法和现 有的遗传工程技术难于把数目庞大而又十分分散且与抗逆性状都高度相关的微 效基因聚合在一起。另外,在筛选抗旱种质时,往往需要在旱作棚下创造必要 的干旱条件,但是这种方法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难于实现 大规模种植。
为了选育出高产、抗旱、抗病的品种,人们已经尝试采用逆境和正常条件 下交替选择的方法,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交替选择技术已经在小麦育种和微 生物领域有所应用,但在玉米领域尚无人研究。玉米杂交种为其双亲杂交获得, 因此,在筛选其抗逆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其配合力的选择,与小麦和微生物相 比,研究难度较大,目前还缺乏此方面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打破常规的玉米自交系改良程序,提供一种 玉米自交系交替选择的改良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玉米自交系交替选择的改良方法,选用郑58和 昌7-2,在河南作抗病性选择,在海南作抗旱性选择,以及杂交组合的测配,包 括下述选育过程:
(1)6月上旬,在河南,选用郑58和昌7-2穗行播种,在全生育期田间调 查植株的发病情况,从中选出抗病性好、持绿性好、长势健壮、产量高的植株 自交并组配杂交组合,并收获考种,种子留作海南播种;
(2)11月上旬,在海南,选用从河南筛选出的抗病优株穗行播种,设为苗 期干旱处理和正常灌水处理,在干旱条件下做抗旱选择,在正常条件下鉴定其 丰产性,从中选出抗旱性好、持绿性好、长势健壮、穗部发育好的植株自交并 组配杂交组合,并收获考种,然后种子留作河南次年6月上旬播种;
(3)按上述方法,一年两次选择,6月上旬在郑州做抗病性选择,11月上 旬在海南做抗旱性选择,同时兼顾其正常条件下的丰产性,连续选择6代,并 进行杂交收获种子。
上述的玉米连续自交6代的选育方法为:
第一年6月上旬,在河南,选用郑58和昌7-2播种,从中选出抗病性好的 植株自交,获S1果穗;
第一年11月上旬,在海南,分别种植S1穗行,从中选出抗旱性好的植株 自交,获S2果穗,并分别在逆境和顺境条件下种植S2穗行及杂交组合,并进 行鉴定;
第二年6月上旬,在河南,分别种植S2穗行,从中选出抗病性好的植株自 交,获S3果穗,并分别在种植S3穗行及杂交组合,并进行鉴定;
第二年11月上旬,在海南,分别种植S3穗行,从中选出抗旱性好的植株 自交,获S4果穗,并分别种植S4穗行及杂交组合,并进行鉴定;
第三年6月上旬,在河南,分别种植S4穗行,从中选出抗病性好的植株自 交,获S5果穗,并分别种植S5穗行及杂交组合,并进行鉴定;
第三年11月上旬,在海南,分别种植S5穗行,从中选出抗旱性好的植株 自交,获S6果穗,并分别种植S6穗行及杂交组合,收获种子。
上述的玉米杂交组合为以郑58母本,昌7-2为父本的组配杂交组合。
上述的玉米苗期干旱处理为在植株6叶展时开始控水,控水至60%以上植 株中午前后2小时内叶片卷曲程度为2级以上。
上述的玉米植株的田间种植密度为5500株/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农业大学,未经河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55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