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式工艺润滑喷嘴梁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65076.1 | 申请日: | 2009-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8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 发明(设计)人: | 高萍;赵景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B27/06 | 分类号: | B21B27/06 |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陆 君 |
| 地址: | 471039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工艺 润滑 喷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一体式工艺润滑喷嘴梁。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板、带、箔轧机的入口靠近轧辊处,在轧制线的上方和下方,均配置有便于穿带的导板,在上导板5的上方和下导板6的下方同时配置有工艺润滑喷嘴梁,它与整个工艺润滑系统一起对轧辊进行工艺润滑、冷却及辊面凸度控制。
图1是原工艺润滑喷嘴梁安装在轧辊处的结构示意图,由于上、下导板5、6与上、下喷嘴梁4、7各为单独部件。喷嘴梁安装在热轧、冷轧、箔轧机组中的空间均非常有限,在设计装配过程中经常发生喷嘴梁和导板干涉的现象,经常发生冷却润滑油喷射线路与导板干涉的问题,使得喷嘴梁的位置设置不能处于一个最佳的工作位置,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设计一种一体式工艺润滑喷嘴梁,解决了两部件之间因空间不足而互相干涉和装配困难的现象,解决了冷却润滑油喷射线路与导板相互干涉的问题,并且增大了喷嘴梁的腔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体式工艺润滑喷嘴梁,其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上导板与上喷嘴梁合并,使得上导板成为上喷嘴梁腔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喷嘴梁腔体空间增大,且该上导板保留原导板的形状,并保留原导板功能;
2、下导板与下喷嘴梁合并,使得下导板成为下喷嘴梁腔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喷嘴梁腔体空间增大,且该下导板保留原导板的形状,并保留原导板功能;
3、每个喷嘴梁腔体内设置有增热喷区与增冷喷区的单独隔离腔体,单独管路,增加轧辊边部凸度,减缓带材紧边易断带现象;
4、每个喷嘴梁在高度方向上设置了四排喷嘴。
所述的一体式工艺润滑喷嘴梁,四排喷嘴的分布,喷嘴梁外围的喷嘴为增热喷区,增热喷区内的喷嘴为增冷喷区。
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优越性:
1、本发明具有导板和喷嘴梁两种功能且结构紧凑,解决了两部件之间因空间不足而互相干涉的现象和装配困难的现象。
2、本发明缓解了空间不足的局面,使得喷嘴梁在空间上可以存在更大程度的优化配置,并解决冷却润滑油喷射线路与导板相互干涉的问题。
3、本发明的喷嘴梁在高度方向上设置了四排喷嘴让出了空间,为喷嘴梁本身提供了功能的多样化——增热喷区或冷喷区。
4、增大了喷嘴梁的腔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原工艺润滑喷嘴梁安装在轧辊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喷嘴梁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喷嘴梁结构的侧面图;
图中:1-上工作辊;2-下工作辊;3-上支承辊;4-上喷嘴梁;5-上导板;6-下导板;7-下喷嘴梁;8-下支承辊;9-热喷区;10-冷喷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喷嘴梁其制备方法如下:
所述的一体式工艺润滑喷嘴梁,其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上导板5与上喷嘴梁4合并,使得上导板5成为上喷嘴梁腔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喷嘴梁腔体空间增大,且该上导板5保留原导板的形状,并保留原导板功能;
2、下导板6与下喷嘴梁7合并,使得下导板6成为下喷嘴梁腔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喷嘴梁腔体空间增大,且该下导板6保留原导板的形状,并保留原导板功能;
3、每个喷嘴梁腔体内设置有增热喷区9与增冷喷区10的单独隔离腔体,单独管路,增加轧辊边部凸度,减缓带材紧边易断带现象;
4、每个喷嘴梁4、7在高度方向上设置了四排喷嘴。四排喷嘴的分布,喷嘴梁4、7外围的喷嘴为增热喷区9,增热喷区内的喷嘴为增冷喷区10。
本发明的喷嘴梁具有原导板和喷嘴梁两种功能,工作时,常规板、带、箔等轧件通过便于穿带的上、下导板,进入上支承辊3对应的上工作辊1与下支承辊8对应的下工作辊2进行轧制,并且通过整个工艺润滑系统及一体式工艺润滑喷嘴梁一起对运行的上工作辊1、下工作辊2进行工艺润滑。
本发明的喷嘴梁结构紧凑,解决了原两个部件之间因空间不足而互相干涉的现象和装配困难的现象;同时,由于将两个部件合并,缓解了空间不足的局面,使得喷嘴梁梁体在空间上可以更大程度上优化配置,并解决冷却润滑油喷射线路与导板干涉的问题;其紧凑的结构为喷嘴梁在高度方向上让出了空间设置成四排喷嘴,提供了为喷嘴梁本身多样化的功能——增热喷区或增冷喷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50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LAMP-LFD检测方法
- 下一篇:磨煤机渣室动密封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