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械能增大能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2815.1 | 申请日: | 200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9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鑫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鑫弘 |
主分类号: | F16H33/02 | 分类号: | F16H3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2455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能 增大 能量 装置 | ||
1.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能增大能量装置,原理1:利用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的若干分之一的速度和力量,来缓慢的使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受反作功用力具备能,当作功完成之后,就与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分离,分离后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快速释放能。能传递于飞轮,飞轮受到击推力能量后转动输出能量,进入下一个循环。就实现了将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若干分之一的速度和力量,增大到与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相等的速度和力量。
2.原理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通过一个加速减力装置,使能量的速度增加若干倍力量减小若干倍。加速减力装置有多种方案实现:一种是由杠杆、齿条和齿轮组成;一种是由杠杆、连杆、曲轴和齿轮组成;一种是由齿条和多个齿轮组成等方案。输入动力齿轮通过转换装置与加速减力装置联接,输入的动力为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的若干分之一,输入的动力全部用于对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反作功用力,使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具备能后就分离。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释放出的能量通过加速减力装置传递于减速加力转换装置,减速加力转换装置将能量传递于飞轮,飞轮的动力输出轴输出动能。其中减速加力转换装置包括多种装置:半圆齿轮与齿轮装置,半圆齿轮与单爪联轴器装置,各种自动牙嵌离合器装置,各种棘轮机构,各种凸轮机构,各种移动齿轮装置,各种移动齿条装置等。可以简单的说明为:动能减低速度增大能量来对势能作功,使势能具备能,势能通过转换装置和飞轮变成大的动能输出。
3.供能体为:各种弹性势能体:包括各种压缩弹簧、各种拉伸弹簧、各种扭转弹簧、各种弯曲弹簧、各种气压弹簧、各种能产生弹性势能的材料、各种能产生弹性势能的机构等。转换装置为:各种离合器装置、各种传动装置、各种棘轮机构、各种凸轮机构等。
4.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方例中,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动力输出轴(3)的右端,飞轮(1)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的左侧是作功输出从动小齿轮(4),作功输出从动小齿轮(4)的左端面前方是双轴承支座I(5),双轴承支座I(5)支承着动力输出轴(3)的左端又支承着受击推力轴的。作功输出从动小齿轮(4)与飞轮(1)同轴相连在动力输出轴(3)上。作功输出从动小齿轮(4)与受击推力传动小齿轮(6)啮合联接。受击推力传动小齿轮(6)的左端面前方是双轴承支座I(5),双轴承支座I(5)的左侧是受击推力齿轮(7),受击推力齿轮(7)与受击推力传动小齿轮(6)同轴相连,受击推力齿轮(7)的左端面前方是受击推力轴承支座(8),受击推力齿轮(7)与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配接在曲轴(11)的左端,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的右端面前方是曲轴轴承支座I(10),曲轴轴承支座I(10)的右侧是曲拐。曲拐与主连杆(12)的大头相连接,主连杆(12)的小头端与杠杆(13)的长力臂端连接,杠杆(13)的短力臂端与活动接头(14)连接,活动接头(14)的另一端与弹簧导向杆(15)连接,弹簧导向杆(15)的凸缘压在弹簧(16)上,弹簧(16)的下端压在弹簧稳固座(17)的凸缘上,弹簧稳固座(17)的中心钻孔,弹簧导向杆(15)的下端插入孔中,且在孔中滑动。杠杆(13)的长短力臂交分点是支点轴穿过,垂直于杠杆中心线,支点轴的两端分别装配接在支点轴承支座I(18)和支点轴承支座II(19)的轴承孔里。曲拐的右端面前方是双轴承支座II(20),双轴承支座II(20)支承着曲轴和动力输入轴。双轴承支座II(20)的右侧是反作功用力半圆小齿轮(21)配接于曲轴右端。反作功用力半圆小齿轮(21)与反作功用力变换齿轮(22)啮合联接,反作功用力变换齿轮(22)与动力输入齿轮(24)同轴相连。动力输入轴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23)。
在静止无动力输入的状态时,曲轴(11)的曲拐处于下止点,反作功用力半圆小齿轮(21)与反作功用力变换齿轮(22)处于啮合状态,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与受击推力齿轮(7)处于分离状态。当动力作用于动力输入齿轮(24)时,动力输入齿轮(24)带动同轴的反作功用力变换齿轮(22)转动,反作功用力变换齿轮(22)将动力传递于反作功用力半圆小齿轮(21),反作功用力半圆小齿轮(21)带动曲轴(11)和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转动,曲轴(11)的曲拐推动主连杆(12)向上运动,主连杆(12)推动杠杆(13)的长臂端向上运动,杠杆(13)的短臂向下运动,杠杆(13)的短臂端推动弹簧导向杆(15)向下运动压缩弹簧(16)。当动力输入齿轮(24)转过半周时,曲轴(11)的曲拐转过上止点若干度,反作功用力变换齿轮(22)与反作功用力半圆小齿轮(21)分离,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与受击推力齿轮(7)啮合。弹簧(16)受到的反作功用力消除,弹簧(16)向上弹起释放能,弹簧(16)推动杠杆运动,杠杆(13)将弹簧(16)的能量加速和能量减小后推动主连杆(12)运动。主连杆(12)快速推动曲拐向下止点运动,曲拐带动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转动,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将动力传递于受击推力齿轮(7),受击推力齿轮(7)带动受击推力传动小齿轮(6)转动,受击推力传动小齿轮(6)将动力传递于作功输出从动小齿轮(4),作功输出从动小齿轮(4)带动飞轮(1)转动,飞轮(1)将若干分之一周的动力连续成整周的动力,通过动力输出轴(3)输出动力。如此连续的循环。
图2所示的第二个实施方例中,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动力输出轴(3)的右端,飞轮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的左侧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I(25),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I(25)的左侧是受击推力齿轮(7),受击推力齿轮(7)与飞轮(1)同轴相连在动力输出轴(3)上。受击推力齿轮(7)与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配接在曲轴(11)的左端,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的右端面前方是曲轴轴承支座I(10),曲轴轴承支座I(10)的右侧是曲拐。曲拐与主连杆(12)的大头相连接,主连杆(12)的小头端与杠杆(13)的长力臂端连接,杠杆(13)的短力臂端与活动接头(14)连接,活动接头(14)的另一端与弹簧导向杆(15)连接,弹簧导向杆(15)的凸缘压在弹簧(16)上,弹簧(16)的下端压在弹簧稳固座(17)的凸缘上,弹簧稳固座(17)的中心钻孔,弹簧导向杆(15)的下端插入孔中,且在孔中滑动。杠杆(13)的长短力臂交分点是支点轴穿过,垂直于杠杆(13)中心线,支点轴的两端分别装配接在支点轴承支座I(18)和支点轴承支座II(19)的轴承孔里。曲拐的右端面前方是曲轴轴承支座II(26),曲轴轴承支座II(26)的右侧是半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半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配接于曲轴(11)的右端,半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与半单爪联轴离合器爪(28)追触差速离合联接,半单爪联轴离合器爪(28)配接于动力输入轴的左端,并与动力输入齿轮(24)同轴相连,半单爪联轴离合器爪(28)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的右侧是动力输入齿轮(24),动力输入齿轮(24)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23)。
在静止无动力输入的状态时,曲轴(11)的曲拐处于下止点,半单爪联轴离合器爪(28)与半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接触联接状态,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与受击推力齿轮(7)处于分离状态。当动力作用于动力输入齿轮(24)时,动力输入齿轮(24)带动同轴的半单爪联轴离合器爪(28)转动,半单爪联轴离合器爪(28)将动力传递于半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半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带动曲轴(11)和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转动,曲轴(11)的曲拐推动主连杆(12)向上运动,主连杆(12)推动杠杆(13)的长臂端向上运动,杠杆(13)的短臂向下运动,杠杆(13)的短臂端推动弹簧导向杆(15)向下运动压缩弹簧(16)。当动力输入齿轮(24)转过半周时,曲轴(11)的曲拐转过上止点若干度,半单爪联轴离合器爪(28)与半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分离,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与受击推力齿轮(7)啮合。弹簧(16)受到的反作功用力消除,弹簧(16)向上弹起释放能,弹簧(16)推动杠杆(13)运动,杠杆(13)将弹簧(16)的能量加速和能量减小后推动主连杆(12)运动。主连杆(12)快速推动曲拐向下止点运动,曲拐带动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转动,主动击推力半圆小齿轮(9)将动力传递于受击推力齿轮(7),受击推力齿轮(7)带动飞轮(1)转动,飞轮(1)将若干分之一周的动力连续成整周的动力,通过动力输出轴(3)输出动力。如此连续的循环。
图3所示的第三个实施方例中,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动力输出轴4的右端,飞轮(1)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左侧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I(25),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I(25)的左侧是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内设有若干个棘爪(32),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在动力输出轴4上转动,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与受击推力棘轮(33)单向啮合联接,受击推力棘轮(33)与飞轮(1)同轴共转相连。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与主动击推力齿轮(34)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齿轮(34)的左端面前方是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与主动击推力齿轮(34)同轴相连,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的左端面前方是主动击推力轴承支座II(36),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与弹簧加速大比列齿轮(37)啮合联接,弹簧加速大比列齿轮(37)配接在曲轴的左端,弹簧加速大比列齿轮(37)的右端面前方是曲轴轴承支座I(10),曲轴轴承支座I(10)的右侧是曲轴(11)的曲拐,曲拐的右端面前方是曲轴轴承支座II(26),曲拐与主连杆(12)的大头端连接,主连杆(12)的小头与弹簧导向杆(15)连接,弹簧导向杆(15)的凸缘压在弹簧(16)上,弹簧(16)的下端压在弹簧稳固座(17)的凸缘上,弹簧稳固座(17)的中心钻孔,弹簧导向杆(15)的下端插入孔中,且在孔中滑动。主动击推力齿轮(34)的右端面前方是主动击推力轴承支座I(38),主动击推力轴承支座I(38)的右侧是反作功用力棘轮(39),反作功用力棘轮(39)配接于主动击推力轴的右端,反作功用力棘轮(39)与主动击推力齿轮(34)和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同轴相连,反作功用力棘轮(39)与多棘爪转动推盘(42)单向啮合联接,多棘爪转动推盘(42)配接于动力输入轴的左端,多棘爪转动推盘(42)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的右侧是动力输入齿轮(24),动力输入齿轮(24)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23)。动力输入齿轮(24)与多棘爪转动推盘(42)同轴相连。
在静止无动力输入的状态时,曲轴(11)的曲拐处于上止点。当动力作用于动力输入齿轮(24)时,动力输入齿轮(24)带动同轴的多棘爪转动推盘(42)转动,多棘爪转动推盘(42)将动力传递于反作功用力棘轮(39),反作功用力棘轮(39)带动主动击推力齿轮(34)和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转动,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将动力传递于弹簧加速大比列齿轮(37),弹簧加速大比列齿轮(37)带动曲轴(11)转动,曲轴(11)的曲拐推动主连杆(12)向下运动,主连杆(12)推动弹簧导向杆(15)向下运动压缩弹簧(16)。当曲轴(11)的曲拐转过下止点若干度时,弹簧(16)受到的反作功用力消除,弹簧(16)向上弹起释放能,弹簧(16)推动弹簧导向杆(15)向上运动,弹簧导向杆(15)推动主连杆(12)向上运动,主连杆(12)快速推动曲拐向上止点运动,曲拐带动弹簧加速大比列齿轮(37)转动,弹簧加速大比列齿轮(37)将动力传递于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将弹簧(16)的能量加速和能量减小后带动主动击推力齿轮(34)转动,主动击推力齿轮(34)将动力传递于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推动受击推力棘轮(33)转动,受击推力棘轮(33)带动同轴的飞轮(1)转动,飞轮(1)将若干分之一周的动力连续成整周的动力,通过动力输出轴(3)输出动力。如此连续的循环。
图5所示的第四个实施方例中,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动力输出轴(3)的右端,飞轮(1)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飞轮(1)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I(25),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I(25)左侧是牙嵌离合器滑动盘(43),牙嵌离合器滑动盘(43)与飞轮(1)同轴共转连接,牙嵌离合器滑动盘(43)的中部是滑环I(44),滑环I(44)与拔叉(45)的叉头连接,牙嵌离合器滑动盘(43)与牙嵌离合器定转盘(46)离合嵌接,牙嵌离合器定转盘(46)配接在受击推力轴的右端,牙嵌离合器定转盘(46)的左端面前方是倒凹字形轴承支座I(47),倒凹字形轴承支座I(47)的左侧是受击推力齿轮(7),受击推力齿轮(7)与牙嵌离合器定转盘(46)同轴相联,受击推力齿轮(7)的左端面前方是受击推力轴承支座(48),受击推力齿轮(7)与主动击推力齿轮(34)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齿轮(34)的左端面前方是曲轴轴承支座II(26),曲轴轴承支座II(26)的左侧是曲轴(11)的曲拐,曲拐的左端面前方是曲轴轴承支座I(10)。曲拐与主连杆(12)的大头相连接,主连杆(12)的小头端与杠杆(13)的长力臂端连接,杠杆(13)的短力臂端与活动接头(14)连接,活动接头(14)的另一端与弹簧导向杆(15)连接,弹簧导向杆(15)的凸缘压在弹簧(16)上,弹簧(16)的下端压在弹簧稳固座(17)的凸缘上,弹簧稳固座(17)的中心钻孔,弹簧导向杆(15)的下端插入孔中,且在孔中滑动。杠杆(13)的长短力臂交分点是支点轴穿过,垂直于杠杆(13)中心线,支点轴的两端分别装配接在支点轴承支座I(18)和支点轴承支座II(19)的轴承孔里。主动击推力齿轮(34)的右端面前方是径向单盘凸轮(49),径向单盘凸轮(49)与双向用力挺杆(50)接触联接,双向用力挺杆(50)设置在径向单盘凸轮(49)的径向前方,双向用力挺杆(50)为“F”形状,双向用力挺杆(50)在导滑动支承柱(51)的槽里上下滑行,双向用力挺杆(50)的下端与三曲柄轴(52)的曲柄二连接,三曲柄轴(52)的曲柄一和曲柄三的中心线不在同一平面上,相互成若干角度,三曲柄轴(52)的左端是曲柄一,曲柄一与拔叉连杆(53)的一头连接,拔叉连杆(53)的另一头与拔叉(45)柄的尾端连接,拔叉(45)柄的中点是支点销,支点销固定在支点销支承柱I(54)上,曲柄一的内侧是三曲柄轴承支座I(55),三曲柄轴(52)的右端是三曲柄轴承支座II(58),三曲柄轴承支座II(58)的内侧是曲柄三,曲柄三与反作功用力拔叉连杆(56)的一头连接,反作功用力拔叉连杆(56)的另一头与反作功用力拔叉(63)柄的尾端连接,反作功用力拔叉(63)柄的中点是支点销,支点销固定在支点销支承柱II(57)。径向单盘凸轮(49)的右端面前方是倒凹字形轴承支座II(59),倒凹字形轴承支座II(59)的右侧是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定转盘(60),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定转盘(60)配接在曲轴的右端,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定转盘(60)与径向单盘凸轮(49)和主动击推力齿轮(34)同轴联接在曲轴上,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定转盘(60)与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滑动盘(61)离合嵌接。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滑动盘(61)的中部是滑环II(62),滑环II(62)与反作功用力拔叉(63)的叉头连接,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滑动盘(61)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的右侧是动力输入齿轮(24),动力输入齿轮(24)与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滑动盘63同轴相联,动力输入齿轮(24)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23)。
在静止无动力输入的状态时,曲轴(11)的曲拐处于下止点,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定转盘(60)与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滑动盘(61)处于嵌接合状态,牙嵌离合器定转盘(46)与牙嵌离合器滑动盘(43)处于分离状态。当动力作用于动力输入齿轮(24)时,动力输入齿轮(24)带动同轴的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滑动盘(61)转动,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滑动盘(61)将动力传递于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定转盘(60),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定转盘(60)带动径向单盘凸轮(49)、主动击推力齿轮(34)和曲轴(11)一起转动,曲轴(11)的曲拐推动主连杆(12)向上运动,主连杆(12)推动杠杆(13)的长臂端向上运动,杠杆(13)的短臂向下运动,杠杆(13)的短臂端推动弹簧导向杆(15)向下运动压缩弹簧。当动力输入齿轮(24)转过半周时,曲轴(11)的曲拐转过上止点若干度,配接于曲轴(11)上的径向单盘凸轮(49)推动双向用力挺杆(50)向上运动,双向用力挺杆(50)拉动三曲柄轴(52)摆动,三曲柄轴(52)同时推动拔叉(45)拔动牙嵌离合器滑动盘(43)与牙嵌离合器定转盘(46)嵌接合,和拉动反作功用力拔叉(63)拔动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滑动盘(61)与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定转盘(60)分离。弹簧(16)受到的反作功用力消除,弹簧(16)向上弹起释放能,弹簧(16)推动杠杆(13)运动,杠杆(13)将弹簧(16)的能量加速和能量减小后推动主连杆(12)运动。主连杆(12)快速推动曲拐向下止点运动,曲拐带动主动击推力齿轮(34)转动,主动击推力齿轮(34)将动力传递于受击推力齿轮(7),受击推力齿轮(7)带动牙嵌离合器定转盘(46)转动,牙嵌离合器定转盘(46)将动力传递于牙嵌离合器滑动盘(43),牙嵌离合器滑动盘(43)带动同轴的飞轮(1)转动,飞轮(1)将若干分之一周的动力连续成整周的动力,通过动力输出轴(3)输出动力。如此连续的循环。
图7所示的第五个实施方例中,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动力输出轴(3)的右端,飞轮(1)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的左侧是受击推力齿轮(7),受击推力齿轮(7)与飞轮(1)同轴相连在动力输出轴(3)上。受击推力齿轮(7)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I(25)。受击推力齿轮(7)与主动击推力齿轮(34)离合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齿轮(34)的两端面前方是左单轴移动支承架(71)和右单轴移动支承架(64)对称设置,主动击推力轴穿过左和右单轴移动支承架,在两个支承架的矩形孔内做径向移动,左和右单轴移动支承架的主动击推力轴的径向两个侧面上,分别有一块短挡块固接,其中左单轴移动支承架(71)上是挡块I(72)和挡块II(73),右单轴移动支承架(64)上是挡块III(65)和挡块IV(66),两头顶移心摆杆I(67)套接在主动击推力轴的右端,并且在轴上摆动,两头顶移心摆杆为三角形,其三个角为圆角,两个端角各一个滚子(68),一头滚子(68)中心点与两头顶移心摆杆中心点连线的中点孔与长连杆I(69)连接,长连杆I(69)的另一端与短曲柄(70)连接,短曲柄(70)配接在支点传动轴(77)的右端,支点传动轴(77)从右单轴移动支承架(64)穿过,再穿过左单轴移动支承架(71)与离合杠杆(76)配接,离合杠杆(76)的一端与长连杆II(75)连接,长连杆II(75)再与两头顶移心摆杆II(74)连接,两头顶移心摆杆II(74)与两头顶移心摆杆I(67)对称设置共同作用,两头顶移心摆杆II(74)的左前方是回位小弹簧(78),回位小弹簧(78)与滑动双盘凸(79)轮连接,滑动双盘凸轮(79)在主动击推力轴上滑动,滑动双盘凸轮(79)的大盘比小盘高一倍,滑动双盘凸轮(79)的左端面前方是径向单盘凸轮(81),其共同与带凸盘双向用力挺杆(80)接触相连,带凸盘双向用力挺杆(80)为“F”形状,其下横与径向单盘凸轮(81)接触相联,其上横的右侧面前端有一个凸轮盘。径向单盘凸轮(81)的左端面前方是双万向节(82),双万向节(82)的头与主击推力轴左端连接,另一头与弹簧加速轴右端连接,双万向节(82)的左端前方是弹簧加速轴承支座(83),弹簧加速轴承支座(83)的左侧是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与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4)啮合连接,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4)配接在弹簧始力轴的左端,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4)的右端面前方是弹簧始力轴承支座I(85),弹簧始力轴承支座I(85)的右侧是弹簧始力小齿轮(86),弹簧始力小齿轮(86)的右端面前方是弹簧始力轴承支座II(90),弹簧始力小齿轮(86)与短齿条(87)啮合联接,短齿条(87)的下端嵌固在气压弹簧柱(88)上,气压弹簧柱(88)插在气压弹簧座(89)里。主动击推力齿轮(34)又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离合啮合联接,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齿轮(24),并且同轴相连,动力输入齿轮(24)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23)。
在静止无动力输入的状态时,主动击推力齿轮(34)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处于啮合状态,主动击推力齿轮(34)与受击推力齿轮(7)处于分离状态。当动力作用于动力输入齿轮(24)时,动力输入齿轮(24)带动同轴的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转动,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将动力传递于主动击推力齿轮(34),主动击推力齿轮(34)带动同轴的双万向节(82)转动,双万向节(82)带动同轴的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转动,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将动力传递于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4),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4)带动同轴的弹簧始力小齿轮(86)一起转动,弹簧始力小齿轮(86)将动力传递于短齿条(87),短齿条(87)压缩气压弹簧柱(88),当主动击推力齿轮(34)被反作功用力转动一周时,滑动双盘凸轮(79)推动带凸盘双向用力挺杆(80)向上运动,带凸盘双向用力挺杆(80)拉动离合杠杆(76),离合杠杆(76)和短曲柄(70)同时拉动长连杆I(69)和长连杆II(75),长连杆I(69)和长连杆II(75)同时拉动两头顶移心摆杆I(67)和两头顶移心摆杆II(74)摆动,两头顶移心摆杆通过与挡块产生的反推力移动主动击推力齿轮(34),主动击推力齿轮(34)与受击推力齿轮(7)啮合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分离,气压弹簧柱(88)不再受反作功用力,气压弹簧柱(88)向上弹起释放能,气压弹簧柱(88)推动短齿条(87)向上运动,短齿条(87)将动力传递于弹簧始力小齿轮(86),弹簧始力小齿轮(86)带动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4)转动,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4)将动力传递于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高速带动双万向节(82)和主动击推力齿轮(34)高速转动,主动击推力齿轮(34)将动力传递于受击推力齿轮(7),受击推力齿轮(7)带动同轴的飞轮(1)转动,飞轮(1)将若干分之一周的动力连续成整周的动力,通过动力输出轴(3)输出动力。当主动击推力齿轮(34)运转第二周时,径向单盘凸轮(81)推动带凸盘双向用力挺杆(80)向下运动,带凸盘双向用力挺杆(80)推动离合杠杆(76)摆动,离合杠杆(76)和短曲柄(70)同时推动长连杆I(68)和长连杆II(75)向上运动,长连杆I(69)和长连杆II(75)同时推动两头顶移心摆杆I(67)和两头顶移心摆杆II(74)摆动,两头顶移心摆杆通过与挡块的反作用力使主动击推力齿轮(34)与受击推力齿轮(7)分离,主动击推力齿轮(34)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啮合。如此连续的循环。
图10所示的第六个实施方例中,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动力输出轴(3)的右端,飞轮(1)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的左侧是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内设有若干个棘爪(32),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在动力输出轴(3)上转动,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与受击推力棘轮(33)单向啮合联接,受击推力棘轮(33)与飞轮(1)同轴相连,受击推力棘轮(33)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I(25)。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与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的通孔是中点布一个和下端滚子挺杆(94)之上,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的左右两侧是左通槽引导轴支架(97)和右通槽引导轴支架(96),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和左、右通槽引导轴支架((97)、(96))的中心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其两根阻力引导轴(95)分别穿过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的两个通孔,并且两根阻力引导轴(95)的两端轴承分别在左和右通槽引导轴支架((97)、(96))的通槽里滚动。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的上端与主力短连杆(93)连接,主力短连杆(93)的另一头与重力杠杆(98)连接,重力杠杆(98)的另一端是支点轴穿过,支点轴的两端分别在重力支点轴承支座I(102)和重力支点轴承支座II(103)的孔里,重力杠杆(98)的若干分之一点与重力物体(100)的导向柱(99)连接,导向柱(99)的上端是重力物体(100),重力物体(100)的底面有两个孔,有两根稳定柱(101)在其孔中,稳定柱(101)固定在机座上。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的下端与齿侧面相反的侧面有一个孔,其滚子挺杆(94)固接于孔内,滚子挺杆(94)的另一端伸入圆柱凸轮(104)的凹槽内,圆柱凸轮(104)的下端在机座上转动,圆柱凸轮(104)的上端是圆柱凸轮从动圆锥齿轮(105),圆柱凸轮从动圆锥齿轮(105)的上端是柱顶支架(106),柱顶支架(106)为倒“U”字形状。圆柱凸轮从动圆锥齿轮(105)与终级反作功用力小比列圆锥齿轮(107)啮合联接,终级反作功用力小比列圆锥齿轮(107)配接在动力输入轴的左端,终级反作功用力小比列圆锥齿轮(107)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的右侧是动力输入齿轮(24),动力输入齿轮(24)与终级反作功用力小比列圆锥齿轮(107)同轴相连,动力输入齿轮(24)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23)。
在静止无动力输入的状态时,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处于下止点。当动力作用于动力输入齿轮(24)时,动力输入齿轮(24)带动同轴的终级反作功用力小比列圆锥齿轮(107)转动,终级反作功用力小比列圆锥齿轮(107)将动力传递于圆柱凸轮从动圆锥齿轮(105),圆柱凸轮从动圆锥齿轮(105)带动圆柱凸轮(104)转动,圆柱凸轮通过滚子挺杆(94)将动力传递于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再将动力传递于主力短连杆(93),主力短连杆(93)再将动力传递于重力杠杆(98),重力杠杆(98)举起重力物体(100),当圆柱凸轮(104)转动一周时,圆柱凸轮(104)不再对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产生升力,重力物体(100)推动重力杠杆(98)向下运动。重力杠杆(98)将重力物体(100)的能量加速和能量减小后推动主力短连杆(93)运动,主力短连杆(93)将动力的传递于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主动击推力多孔单面齿条(92)将动力的传递于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30)带动受击推力棘轮(33)转动,受击推力棘轮(33)带动同轴飞轮(1)转动,飞轮(1)将若干分之一周的动力连续成整周的动力,通过动力输出轴(3)输出动力。如此连续的循环。
图12所示的第七个实施方例中,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动力输出轴(3)的右端,飞轮(1)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的左侧是受击推力齿轮(7),受击推力齿轮(7)与飞轮(1)同轴相连在动力输出轴(3)上。受击推力齿轮(7)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I(25)。受击推力齿轮(7)与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离合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的无齿侧面中间有一个矩形通槽滑道,其长度上为齿条行程的两倍,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的上端与主力短连杆(93)连接,主力短连杆(93)的另一头与重力杠杆(98)连接,重力杠杆(98)的另一端是支点轴穿过,支点轴的两端分别在重力支点轴承支座I(102)和重力支点轴承支座II(103)的孔里,重力杠杆(98)的若干分之一点与重力物体(100)的导向柱(99)连接,导向柱(99)的上端是重力物体(100),重力物体(100)的底面有两个孔,有两根稳定柱(101)在其孔中,稳定柱(101)固定在机座上。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的两侧是左双轴移动支承架(123)和右双轴移动支承架(114),左和右双轴移动支承架上各有两个通槽,其无槽两侧面上各有块长挡块固接在上面,其中右双轴移动支承架(114)上是长挡块I(115)和长挡块II(116),左双轴移动支承架(123)上是长挡块III(124)和长挡块IV(125),长度是双轴移动支承架的一半。两根阻力引导轴(129)穿过左侧双轴移动支承架(123)再穿过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和右侧双轴移动支承架(114)的通槽,两头顶移心摆杆I(117)和两头顶移心摆杆III(120)套在两根阻力引导轴(129)的右端,两头顶移心摆杆II(126)和两头顶移心摆杆IV(128)套在两根阻力引导轴(129)的左端,两头顶移心摆杆为三角形,其两个锐角改为圆角,且各角嵌有一个滚子(119),阻力引导轴(129)在两头顶移心摆杆的中心孔内正反转动。两头顶移心摆杆I(117)和两头顶移心摆杆III(120)的中心点与一端滚子(119)中心点的连线的中点各与短连杆I(118)的一头连接,其位于下两头顶移心摆杆III(120)连接点又与长连杆III(121)的一头连接,长连杆III(121)的下端与短曲柄II(122)连接,短曲柄II(122)的另一端固定配接在复合曲轴(132)的右端,复合曲轴(132)从右双轴移动支承架(114)穿过,再穿过左双轴移动支承架(123)与离合杠杆II(131)配接,复合曲轴(132)的中点处是曲拐,曲拐在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的正下面,曲拐上套有一个回字形挺杆块(135),回字形挺杆块(135)的下端在回字形导向支承柱(136)内,离合杠杆II(131)的一端与长连杆IV(130)下端连接,长连杆IV(130)的上端与短连杆II(127)和两头顶移心摆杆IV(128)连接,短连杆II(127)的另一端与两头顶移心摆杆II(126)连接,离合杠杆II(131)的另一端与长短柄曲轴(133)的长曲柄连接,长曲柄和短曲柄的中间是长短曲轴承支座(134),其短曲柄与杠杆挺杆(112)的下端连接,杠杆挺杆(112)的上端为阶梯形状,其上阶梯是挺杆块(111),挺杆块(111)通过弹簧片(113)与杠杆挺杆(112)连接,下阶梯与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下端的单曲面移动凸轮盘(110)离合接触,单曲面移动凸轮盘(110)向上间隔挺杆块(111)的距离是双面移动凸轮盘(109),且离合接触。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又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离合啮合联接,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齿轮(24),其同轴相连,动力输入齿轮(24)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23)。
在静止无动力输入的状态时,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处于下止点,此时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与受击推力齿轮(7)处于分离状态,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处于啮合状态。当力作用于动力输入齿轮(24)时,动力输入齿轮(24)带动同轴的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转动,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将动力传递于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上升将动力传递于主力短连杆(93),主力短连杆(93)再将动力传递于重力杠杆(98),重力杠杆(98)举起重力物体(100),当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到达上止点时,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下端的单曲面移动凸轮盘(110)和双曲面移动凸轮盘(109)推动杠杆挺杆(112)摆动,杠杆挺杆(112)推动长短柄曲轴(133)摆动,长短柄曲轴(133)推动离合杠杆II(131)运动,离合杠杆II(131)和短曲柄II(122)同时推动长连杆III(121)和长连杆IV(130)向上运动,长连杆III(121)和长连杆IV(130)通过短连杆I(118)和短连杆II(127)同时推动两头顶移心摆杆I(117)和两头顶移心摆杆III(120)、两头顶移心摆杆II(126)和两头顶移心摆杆IV(128)摆动,两头顶移心摆杆通过与长挡块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两根阻力引导轴(129)移动,两根阻力引导轴(129)再带动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一起移动,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与受击推力齿轮(7)啮合,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分离,重力物体(100)推动重力杠杆(98)向下运动。重力杠杆(98)将重力物体(100)的能量加速和能量减小后推动主力短连杆(93)运动,主力短连杆(93)推动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向下运动,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将动力传递于受击推力齿轮(7),受击推力齿轮(7)带动同轴的飞轮(1)转动,飞轮(1)将若干分之一周的动力连续成整周的动力,通过动力输出轴(3)输出动力。当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向下运动到下止点时,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的下端面冲击回字形挺杆块(135),回字形挺杆块(135)推动复合曲轴(132)的曲拐向下运动,复合曲轴(132)带动同轴的离合杠杆II(131)和短曲柄II(122)转动,离合杠杆II(131)和短曲柄II(122)同时拉动长连杆III(121)和长连杆IV(130)向上运动,长连杆III(121)和长连杆IV(130)通过短连杆I(118)和短连杆II(127)同时拉动两头顶移心摆杆I(117)和两头顶移心摆杆III(120)、两头顶移心摆杆II(126)和两头顶移心摆杆IV(128)摆动,两头顶移心摆杆通过与长挡块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两根阻力引导轴(129)移动,两根阻力引导轴(129)再带动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一起移动,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与受击推力齿轮(7)分离,主动击推力通槽双面齿条(108)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91)啮合。如此连续的循环。
图16所示的第八个实施方例中,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动力输出轴(3)的右端,飞轮(1)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的左侧是受击推力圆锥齿轮(137),受击推力圆锥齿轮(137)与飞轮(1)同轴相连在动力输出轴(3)上。受击推力圆锥齿轮(137)的左侧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I(25)。受击推力圆锥齿轮(137)与主动击推力圆锥齿轮(138)离合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圆锥齿轮(138)的轴向正前面是轴向滑动轴承支座(140),主动击推力圆锥齿轮(138)的轴向后面是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与终级反作功用力圆锥齿轮(141)离合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的轴向正前面是双轴向滑动推力轴承(142),双轴向滑动推力轴承(142)与滑动轴拔叉(143)连接,双轴向滑动推力轴承(142)的轴侧两侧是挡环(144),双轴向滑动推力轴承(142)的轴向前面是套轴(145),套轴(145)内是主动击推力轴连接共同转动,轴向双盘凸轮(146)配接在套轴(145)的前端,轴向双盘凸轮(146)的矮凸盘径向延伸出一个“7”字形状的活动凸轮盘支架,活动凸轮盘(147)尾端套接于小弹簧(148)内,活动凸轮盘(147)前端穿过活动凸轮盘支架伸向轴中心,轴向双盘凸轮(146)的两个盘与曲形挺杆(150)的一侧离合接触,曲形挺杆(150)的另一侧与轴向单盘凸轮(149)离合接触。曲形挺杆(150)为反“L”形状,曲形挺杆(150)的拐弯中点销固定在双销支承架(157)上,曲形挺杆(150)的另一端与中间连杆(153)和上拔叉连杆(152)连接,上拔叉连杆(152)的另一头与滑动轴拔叉中点连接,其连接点下是滑动轴拔叉销,滑动轴拔叉销固定在拔叉销支承架(156)上,滑动轴拔叉(143)的尾端与下拔叉连杆(154)连接,下拔叉连杆(154)的另一头与中间连杆(153)的另一头和摇杆(155)连接,摇杆(155)的另一端与双销支承架(157)的下销连接。轴向单盘凸轮(149)的另一侧是套轴轴承支座(151),套轴轴承支座(151)的另一侧是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5)与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轮(84)啮合连接,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84)轮配接在弹簧始力轴的左端,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4)的右端面前方是弹簧始力轴承支座I(85),弹簧始力轴承支座I(85)的右侧是弹簧始力小齿轮(86),弹簧始力小齿轮(86)的右端面前方是弹簧始力轴承支座II(90),弹簧始力小齿轮(86)与短齿条(87)啮合联接,短齿条(87)的下端嵌固在气压弹簧柱(88)上,气压弹簧柱(88)插在气压弹簧座(89)里。终级反作功用力圆锥齿轮(141)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的右侧是动力输入齿轮(24),动力输入齿轮(24)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23)。动力输入齿轮(24)与终级反作功用力圆锥齿轮(141)同轴相连。
在静止无动力输入的状态时,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与终级反作功用力圆锥齿轮(141)处于啮合状态,主动击推力圆锥齿轮(138)与受击推力圆锥齿轮(137)处于分离状态,当动力作用于动力输入齿轮(24)时,动力输入齿轮(24)带动同轴的终级反作功用力圆锥齿轮(141)转动,终级反作功用力圆锥齿轮(141)将动力传递于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带动主动击推力圆锥齿轮(138)转动,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带动套轴(145)和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6转动,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36将动力传递于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5),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5)带动同轴的弹簧始力小齿轮(87)转动,弹簧始力小齿轮(87)将动力传递于短齿条(88),短齿条(88)压缩气压弹簧柱(89),当主动击推力圆锥齿轮(138)和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转动半周时,轴向双盘凸轮(146)推动曲形挺杆(150)摆动,曲形挺杆(150)推动上拔叉连杆(152)和拉动中间连杆(153),上拔叉连杆(152)推动滑动轴拔叉(143)拔动双轴向滑动推力轴承(142),双轴向滑动推力轴承(142)推动主动击推力圆锥齿轮(138)和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一起滑动,主动击推力圆锥齿轮(138)与受击推力圆锥齿轮(137)啮合,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与终级反作功用力圆锥齿轮(141)分离,主动击推力圆锥齿轮(138)将动力传递于受击推力圆锥齿轮(137),受击推力圆锥齿轮(137)带动同轴的飞轮(1)转动,飞轮(1)将若干分之一周的动力连续成整周的动力,通过动力输出轴(3)输出动力。,当主动击推力圆锥齿轮(138)和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转动半周时,轴向单盘凸轮(149)推动曲形挺杆(150)摆动,曲形挺杆(150)推动中间连杆(153),中间连杆(153)推动下拔叉连杆(154)和摇杆(155),下拔叉连杆(154)通过与摇杆(155)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滑动轴拔叉(143)拔动双轴向滑动推力轴承(142),双轴向滑动推力轴承(142)推动主动击推力圆锥齿轮(138)和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一起滑动,主动击推力圆锥齿轮(138)与受击推力圆锥齿轮(137)分离,主动击推力轴从动圆锥齿轮(139)与终级反作功用力圆锥齿轮(141)啮合。如此连续的循环。
图18所示的第九个实施方例中,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动力输出轴(3)的右端,飞轮(1)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2)的左侧是内离合受击推力齿轮(158),内离合受击推力齿轮(158)在动力输出轴上转动,内离合受击推力齿轮(158)与滚柱(160)离合锲紧相联,滚柱(160)与弹簧顶杆(161)连接,弹簧顶杆(161)和小弹簧(162)置于星轮(159)的星辨内,星轮(159)与飞轮(1)同轴相连,星轮(159)的左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出轴承支座II(25)。内离合受击推力齿轮(158)与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的上端与主力短连杆(93)连接,主力短连杆(93)的另一头与重力杠杆(98)连接,重力杠杆(98)的另一端是支点轴穿过,支点轴的两端分别在重力支点轴承支座I(102)和重力支点轴承支座II(103)的孔里,重力杠杆(98)的若干分之一点与重力物体(100)的导向柱(99)连接,导向柱(99)的上端是重力物体(100),重力物体(100)的底面有两个孔,有两根稳定柱(101)在其孔中,稳定柱(101)固定在机座上。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的左右两侧面上是块,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的左右两侧是左滑槽支承架(165)和右滑槽支承架(164),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的两个凸块分别伸入左滑槽支承架(165)和右滑槽支承架(164)的凹槽内。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的下端与反作功用力凸轮(166)接触相联,反作功用力凸轮(166)配接在终级反作功用力轴的左端,反作功用力凸轮(166)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I(29)的右侧是动力输入齿轮(24),动力输入齿轮(24)的右端面前方是动力输入轴承支座I(23)。
在静止无动力输入的状态时,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处于下止点,当动力作用于动力输入齿轮(24)时,动力输入齿轮(24)带动同轴的反作功用力凸轮(166)转动,反作功用力凸轮(166)将动力传递于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上升将动力传递于主力短连杆(93),主力短连杆(93)再将动力传递于重力杠杆(98),重力杠杆(98)举起重力物体(100),当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到达上止点时,反作功用力凸轮(166)与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分离,重力物体(100)推动重力杠杆(98)向下运动。重力杠杆(98)将重力物体(100)的能量加速和能量减小后推动主力短连杆(93)运动,主力短连杆(93)将动力的传递于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主动击推力凸块单面齿条(163)将的动力传递于内离合受击推力齿轮(158),内离合受击推力齿轮(158)带动星轮(159)一起转动,星轮(159)带动同轴飞轮(1)转动,飞轮(1)将若干分之一周的动力连续成整周的动力,通过动力输出轴(3)输出动力。如此连续的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鑫弘,未经王鑫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281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式截止阀锁
- 下一篇:行程检测装置内置式柱塞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