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孔介质板的气液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60601.0 | 申请日: | 2009-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2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魏宁;李小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19/00 | 分类号: | B01D19/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多孔 介质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孔介质板的气液分离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气液分离领域,特别是高精度、微小流量的气液分离领域和低含液量的气液混合流体的实时分离。该气液分离装置可应用于高中低压力条件下的油气、水气、含气溶液等气液混合流体的分离,适用于石油、化工、水利、电力、医药、机械等需要气液分离的行业。
背景技术
气液分离器采用的分离结构很多,其分离利用的原理有:重力沉降;折流分离;离心力分离;丝网分离;超滤分离等方法。重力沉降体积非常庞大,丝网分离比较适合于气液分离,但体积偏大,分离负荷范围窄,设备复杂,很难实现小型化,特别不适合微小流量条件下的实时气液分离;微孔过滤分离工作极不稳定,容易带液,离心力分离等分离方法同样面临分离负荷范围窄、对低流量的分离效果不好的问题。
现代工程运用中对气液分离设备的要求是越来越高,需要一种简单、高效、实时、适应微小流量、宽分离负荷范围的气液分离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多孔介质板的气液分离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实现现有工程的要求,高精度、高效、实时、宽分离负荷范围的气液分离装置,特别是高精度、微小流量条件下气液分离。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其原理是利用亲液相的多孔介质可通过液体,不能通过气体的特性。通过压力调节阀门增加液体通过气液分离器中的压力,从而促进气液混合流体中的液体部分快速通过气液分离容器下部的多孔介质板,而气体通过压力调节阀门排出气液分离容器,实现气液混合流体的气液分离,参见图1。
一种基于多孔介质板的气液分离装置,其装置构成是:
本装置由过滤器、气液分离容器、压力调节阀门、管路组成,气液分离容器分别与过滤器、压力调节阀门相连,过滤器通过管路与气液分离容器连接,气液分离容器通过管路与压力调节阀门连接,过滤器、气液分离容器、压力调节阀门、管路之间采用管接头或焊接衔接,在过滤器的一端有进口,在压力调节阀门的一端有排气管路,在气液分离容器的下端有排液管路,过滤器为过滤气液混合流体中的固体;所述的气液分离容器包含压力容器、多孔介质板,气液分离容器下端装有亲液相多孔介质板,在亲液相多孔介质板一端装有排液管路。避免堵塞气液分离容器中的多孔介质板的孔隙结构;气液分离容器为本装置的核心部件,气液两相流体在该容器中实现分离;压力调节阀门为调整气液分离容器中的气体压力与排液管路中液体压力之间的差值,实现气液分离容器中的分离后的液体迅速排出。
进口,排气管路,排液管路隶属于管路,进口为气液混合流体的进入通道,排气管路气液分离后的气流通道,排液管路为气液分离后液体的通道。所述的在气液分离容器的上端装有排气管路,下端装有排液管路。
在气液分离容器的一端装有亲液相多孔介质板,在亲液相多孔介质板一端装有排液管路,气液分离容器包含压力容器、多孔介质板、密封圈、垫块等,在气液分离容器的一端装有排气管路,另一端有进口。压力容器、密封圈、多孔介质板、垫块隶属于气液分离容器,是气液分离容器的一部分;其中气液相多孔介质板和压力容器为气液分离容器的必须部件,其他部件为衔接和密封多孔介质板和压力容器的部件,为可选项,根据具体设计的不同可以调整。
1、过滤器
该装置中的过滤器为辅助设备,属于可选项,取决于溶液中是否含有细小颗粒。过滤器为一般工业产品,主要去除气液混合流体中的细颗粒,避免颗粒堵塞多孔介质板21,对气液分离效果产生影响。去除过滤器后,进口直接与气液分离容器相连。
2、气液分离容器
为一般压力容器,在容器底部设置多孔介质板,参见图2。多孔介质板与容器之间注意密封,防止气体通过它们之间的间隙泄露进入液相中,降低气液分离效果;
多孔介质板为一般工业性加工产品,材料例如:砂岩板、透水板、多孔陶瓷板、多孔金属板、多孔塑料板等多孔材料。
3、压力调节阀门
压力调节阀门为一般工业产品,优先选用差压阀或背压阀,主要作用为控制高压容器内的压力与排液管路内的压力,保证气液分离后的液体快速通过多孔介质板,实现液相的快速流出气液分离容器。
4、管路
为一般性工业管路,管路与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参照一般的管路连接规范(螺纹管连接、卡套连接、焊接连接等规范)。管路部分包含进口、排气管路、排液管路。
装置工作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06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