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塑料无灯丝荧光灯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9233.8 | 申请日: | 2009-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2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林建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建辉 |
主分类号: | H01J65/00 | 分类号: | H01J65/00;H01J61/30;H01J61/36;H01J61/0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4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灯丝 荧光灯 | ||
(一)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器具,特别是荧光灯具。
(二)背景技术
荧光灯由于耗电少、光线柔和,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其制造工艺已经十分成熟。近年来出现的各种节能荧光灯更是因为可节约大量能源而得到大规模的推广。虽然荧光灯的使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由于其制作工艺及材料的单一限制了荧光灯更广泛的使用,特别是特殊要求灯具的使用。这主要因为:现有的荧光灯的主要部件发光体都由玻璃材料制作,由于玻璃的特性,一般只能做成圆柱管状的灯管,加工成型单调,即使是节能灯,灯管也只是环形灯管或螺旋形管等圆柱管的简单变形,难以形成圆柱管以外的其它形状。因而,现有的荧光灯不能适应人们追求更加丰富的视觉感受要求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本发明人在发明专利《新型荧光灯》中对上述荧光灯的不足提出了解决方案,使得荧光灯的形状可随意改变、制作工艺更加简单。虽然在上述发明中对荧光灯的灯丝与灯管进行了分离,但仍然存在灯丝。在需要多只灯同时使用时,连接还不是十分方便。同时,由于灯丝的存在,热量的聚集使得能源的消耗增加。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成本较低而造型可根据需要多样化的新型荧光灯。这种荧光灯没有灯丝,发光体不用玻璃材料而改用透明塑料作为载体制作。不仅可构成形状各异的各种荧光灯具,还可多只随意组合。当需要同时点亮多只灯管时,只需一只高频驱动电源即可直接驱动多只灯管,因而使用简便且成本较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达到的:
一种塑料无灯丝荧光灯,其特征在于:荧光灯由发光体和发光体上连接的金属导体组成,所述发光体是一个以透明塑料为载体、内壁涂敷荧光粉的真空体,其上设置有抽气、灌注用开口;所述金属导体是两个,分别加装在发光体的两侧,金属导体的结构是下述两种之一种:
A.金属导体是空腔金属体,腔体设有与发光体配合的开口,分别紧密套装在发光体外侧的合适位置;
B.金属导体是条形金属体,两金属导体上分别设置有若干电极,电极通过发光体上的开口伸入到发光体内部空间,金属导体与发光体紧密连接并密封。
发光体内设置有若干加固支撑。
金属导体的外表面加装有绝缘材料。
本发明的优点是:
1、发光体采用透明塑料为载体制作,价格低廉,生产加工十分容易。可根据需要制作成多种形状,例如薄形平板,管状,半管状等。还可做成异型,包括各种塑料材料加工工艺允许成型的各种形状,克服了玻璃灯管形状单一的缺点。
2、发光体内没有灯丝,不仅可克服灯丝热量在发光体内聚集的缺点,使荧光灯的使用寿命大大增加,能源的消耗减少,同时,加工成型更加方便、简单。
3、发光体具备随意组合使用的独到优点,使其可直接制作成广告、照片、图片的超薄灯箱,而不是仅仅作为超薄灯箱的背景光源使用。
4、发光体还可单独作为平板电视中液晶彩色电视的背光源,尤其是大屏幕的液晶彩电的直射式背光源使用。
(四)附图说明
图1是发光体为薄形平板形状、金属导体是空腔金属体时本无灯丝塑料荧光灯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发光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空腔金属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发光体为薄形平板形状、金属导体是条形金属体时本无灯丝塑料荧光灯的外观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发光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的条形金属导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发光体,1-1为抽气、灌注口,1-2为发光体内结构加固支撑,2、3为空腔金属导体。4、5是结构相同的条形金属导体,1-3是发光体上的电极插入开口,6是金属导体上的电极。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无灯丝塑料荧光灯在使用时与相应的高频驱动电源即电子镇流器配套使用。发光体外表面有绝缘材料,以免不安全事故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建辉,未经林建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92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获得带宽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应用识别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