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测斜管监测沉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2305.6 | 申请日: | 2009-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5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周松;陈立生;赵国强;廖少明;褚伟洪;沈君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G01C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23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测斜管 监测 沉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施工时监测类,具体的是指一种适用于在已有建(构)筑物地表下方埋置测斜管以有效监测沉降变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地下施工穿越构筑物时不可避免对土体产生扰动,采用天然地基的多层住宅或公用建筑,其结构整体性较差,当地基变形尤其是差异变形较大时,易发生墙体开裂、倾斜等风险事件。因此研究施工比如盾构施工穿越建(构)筑物的微扰动技术时进行相应的地下土体变化情况的监测很重要,是目前地下空间开发、轨道交通建设的热点问题。
对于沉降监测常采用的各种方法,比如单桩沉降分析、群桩沉降分析等,这种方法容易导致误差较大。也采用埋置测斜管测算沉降,比如在高速路施工时,在地基底部预先设计并埋置一直线型的测斜管监测沉降,但这种方法都是采用先埋置测斜管,再在测斜管上方施工建(构)筑物。而在地表已有高大建(构)筑物甚至建(构)筑物长度跨度较大难以穿越时,桩柱的定位或测斜管的埋置就显得极为困难,一般施工中就常以经验法则逃避该处沉降监测问题。
在有些施工中,比如在隧道盾构施工中,对某些建(构)筑物的沉降监测显得十分重要且必须。由于处在大城市高密度楼宇地基下,施工环境复杂,监测设备难以安置就位,且工程施工安全极其重要,地表沉降监测问题更加得以凸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使用测斜管监测沉降的方法,在已有建(构)筑物地表下方位置埋置测斜管,穿越构筑物下方地表,采用非开挖技术埋置测斜管,并设置监测点以监测沉降。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使用测斜管监测沉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已有建(构)筑物地表下方位置埋置测斜管,在所述测斜管上设置监测点,完成监测过程,获得沉降监测数据。
所述的监测过程为:
a)测斜管安装埋设完成后,测斜管周围填充的浆液硬化、测斜管埋置施工时扰动的土体趋于稳定,按时测读测量数据并计算各监测点的高程,比较本次与上次数据的高差,当所述高差保持在规定的数值范围内时,即认为测斜管周围介质系统达到了稳定状态;
b)在测斜管达到稳定后,开始动态观测之前,在监测点上多次测量并读取数据,取其数据平均值作为监测点动态观测的初始值;
c)取得初始值后,按照监测方案,以一定监测频率进行量测,获得各监测点的高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获得沉降信息。
上述测斜管的埋置施工方法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在建(构)筑物地表下方的设计轨迹上埋置测斜管前,选择确定入钻点、出土点位置;
b)钻机从入土点沿设计轨迹钻进直到出土点,期间配合泥浆的注入,完成导向孔的施工;
c)安装回扩器及分动器,所述分动器后接套管,测斜管设置在所述套管内,通过回扩器将套管及测斜管拉出至出土点;
d)在套管与测斜管之间间隙内灌满填充物;
e)拆除分动器及回扩器,将套管拉出,测斜管就位。
本发明的优点是,有效监测了施工时建(构)筑物下方深层土体在垂直方向上的沉降,为施工的设计、进度安排与规避措施等打下坚实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隧道施工环境与测斜管埋置位置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施工现场监测点纵剖面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施工现场监测点横剖面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施工现场测斜管埋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图1-4中标号1-14表示的是:滑行道1、监测点2、北线隧道结构边线3、南线隧道设计中心线4、南线隧道结构边线5、滑动式测斜管6、隧道盾构7、水平定向钻8、钻杆9、入钻点10、套管11、出土点12。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使用测斜管监测隧道盾构时已有建(构)筑物下方地表的沉降。现场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仙霞西路隧道工程为例,拟选取滑行道1区间下方区域作为非开挖技术埋设测点微扰动试验区。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上海地区第④层软土在不同区域具有一定的差异,包括含水量、孔隙比、强度、压缩模量、灵敏度等。因此即使盾构同在第④层淤泥质粘土中穿越,不同地区其对软土的扰动程度不同,引发的地基变形量也有一定差异。为使不同区域盾构施工参数、注浆参数更加合理,系统深入研究不同区域软土性质、微扰动条件下的变化特征十分必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23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时间数字转换器及方法
- 下一篇:发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