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红外光谱成像系统装校装置及装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48171.0 | 申请日: | 200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0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袁立银;林颖;王建宇;徐卫明;舒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J5/10 | 分类号: | G01J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 英 |
地址: | 20008***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光谱 成像 系统 装置 校方 | ||
1.一种热红外光谱成像系统的装校装置,它包括精密转台(1)、平行光管载物台(2)、黑体(3)、狭缝对(4)、平行光管(5)、辅助平面镜(7)和内调焦望远镜(8),其特征在于:精密转台(1)置于平行光管(5)出光管口的前方,待装校的热红外成像光谱仪放在精密转台(1)上,黑体(3)和狭缝对(4)放置在位于平行光管(5)焦面处的平行光管载物台(2)上,狭缝对(4)置于黑体(3)前,狭缝对(4)位于平行光管5焦面上,作为光轴辅助基准的内调焦望远镜(8)安置在待装校的热红外成像光谱仪旁边,辅助平面镜(7)用来调整前组望远镜的光轴和光栅座(6-4)的角度。
2.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校装置的热红外光谱成像系统的装校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A.常温装校:
1)狭缝对置于黑体(3)前,狭缝对(4)位置在平行光管(5)焦面处,黑体(3)辐射通过狭缝对(4)经由平行光管(5)准直,此黑体(3)与狭缝对(5)模拟无穷远处的物体;
2)后会聚镜(6-3)与探测器(6-2)对接,镜头接收经平行光管(5)准直后的辐射,狭缝对(4)清晰成像在探测器(6-2)上时,固定探测器(6-2)和后会聚镜(6-3)的位置;
3)转动精密转台使内调焦望远镜(8)对准后会聚镜(6-3)的第一个透镜表面,调节内调焦望远镜(8)位置使其镜面反射回的十字叉丝与内部的十字叉丝重合,此时的精密转台位置记为零点;
4)保持内调焦望远镜(8)位置和高度不变,精密转台(1)旋转180°-θ1角度,其中θ1是后会聚镜(6-3)与前组望远镜头的光轴折转角度,在平台(6-0)上放置系统前组望远镜,包括望远物镜(6-8)和准直镜(6-6),两者同轴由机械件保证,此时,望远物镜(6-8)第一个透镜表面和内调焦望远镜(8)的位置并未对准,因此,借助一个辅助平面镜(7),将其与望远物镜(6-8)的头部机械前端面贴合,调节前组望远镜观察其反射回来的内调焦望远镜(8)的十字叉丝与内部的十字叉丝重合,此时,前组望远镜的光轴已与后组会聚镜(6-3)光轴夹角为θ1;
5)在光轴折点处的光栅座(6-4)上放置辅助平面镜(7),精密转台(1)同之前旋转方向再旋转θ1/2角度,即精密转台角度显示为180°-θ1/2,调内调焦望远镜(8),使辅助平面镜反射回的十字叉丝与内部十字叉丝重合,保证平面镜在光路中的位置准确;
6)光机系统接收经平行光管(5)准直后的辐射,用微分头调节准直镜(6-6)与望远物镜(6-8)的间隔使狭缝对(4)能清晰成像在探测器(6-2)上,此时,准直镜(6-6)与望远物镜(6-8)的焦点正好重合;
7)在准直镜(6-6)和望远物镜(6-8)之间加入狭缝(6-7),调节狭缝(6-7)前后位置使平行光管5焦面上的狭缝经光机系统后形成的像的信号最强,说明狭缝(6-7)正好在准直镜(6-6)和望远物镜(6-8)的焦面上,整个过程中,狭缝(6-7)缝宽由大变小至象元尺寸;
8)在光栅座(6-4)处,将平面闪耀光栅(6-5)替换掉辅助平面镜(7),光栅刻线与狭缝(6-7)平行,精密转台反方向旋转180°+θ1/2-θ2角度,其中θ2为设计的光栅入射角度,即精密转台显示角度为-θ1+θ2,借助光栅面的反射,调节光栅面角度使内调焦望远镜(8)被反射自准回的十字叉丝与内部十字叉丝重合,说明光栅位置已经调好,此时,在探测器(6-2)光敏面上有被打开的狭缝(6-7)的光谱分布,至此,整个光机系统的常温装校完成;
B.低温装校
低温下,根据软件分析计算得出的调节量对望远物镜(6-8)和准直镜(6-6)的间距以及狭缝(6-7)的位置重新调节,探测器(6-2)和后会聚镜(6-3)的间距同样根据软件分析计算得出的调节量重新调节;调整完毕后,把整机放入冷箱中,装校工作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817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维材料动态拉伸加载测量系统
- 下一篇:应用陶瓷管载体的油烟净化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