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炔丙基醚改性的含硅芳炔树脂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47842.1 | 申请日: | 200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8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黄发荣;杜磊;黄健翔;张玲玲;张健;周燕;万里强;齐会民;扈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83/00 | 分类号: | C08F283/00;C08G77/52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 代理人: | 陈淑章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基 改性 含硅芳炔 树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性的含硅芳炔树脂,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经炔丙基醚类化合物改性的含硅芳炔树脂。
背景技术
含硅芳炔树脂是一种新型的芳炔类热固性树脂,其除了具有芳炔类树脂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优良的电性能和高温陶瓷化性能(即高温状态下该类聚合物中可形成稳定的陶瓷结构,如SiC或/和SiO2等)。
迄今,已有多种结构的含硅芳炔树脂被报道。如:Luneva等利用乙炔格氏试剂和烷基、芳基硅卤化物的反应制备了含硅炔类树脂(L.K.Luneva,A.M.Sladkov,and V.V.Korshak,Vysokomolekulyarnye Soedineniya,SeriyaA,1967,9(4):910-14.),其耐热可达450℃~550℃;Itoh等人使用氧化镁作为催化剂,合成了含硅氢芳炔树脂——MSP树脂(a.M.Itoh,M.Mitsuzuka,K.Iwata,K.Inoue.Macromolecules,1994,27:7917-7917.b.M.Itoh,K.Inoue,et al.,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2002,37:3795.),固化后具有优异的热性能,但是由于材料的脆性和固化过程中的收缩,致使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不佳;Ohshita等通过金属锂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侧基为芳炔基团的含硅聚合物(J.Ohshita,A.Shinpo,A.Kunai.Macromolecules,1999,32:5998-6002),该类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在氮气中1000℃时的失重率为8~10%;Buvat等合成了苯乙炔封端的含硅氢芳炔树脂(称BLJ树脂)(Pierrick Buvat.,et al.,SAMPESymp.,2000,46:134-144),固化树脂低于450℃未出现玻璃化转变,在氩气下1000℃分解残留率为80%;黄发荣等也制备了多种结构的含硅芳炔树脂(CN 1709928)。
综上所述,现有含硅芳炔树脂虽各具特点,但它们存在的共同的缺陷是:含硅芳炔树脂固化后脆性偏大、与纤维的粘结性不理想。黄发荣等采用芳乙炔基苯并噁嗪类化合物,通过共聚方式对含硅芳炔聚合物进行改性,可获得一种既具有良好耐高温性能,又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粘结性能(与纤维)的含硅芳炔改性树脂(CN 101130591A)。然而芳乙炔基苯并噁嗪类化合物改性的含硅芳炔树脂黏度比较高,不利于树脂的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将含硅芳炔树脂和炔丙基醚类化合物结合,制得一种新型的改性树脂,该改性树脂不仅可以保留含硅芳炔树脂的耐高温性能,而且赋有更优良的加工性能、机械力学性能等,其成本亦低。
本发明所说的炔丙基醚类化合物改性的含硅芳炔树脂,其由5重量份数~50重量份数炔丙基醚类化合物和50重量份数~95重量份数的含硅芳炔树脂,所说的含硅芳炔树脂的聚合度为2~6,在有惰性气体存在的条件下,于90℃~180℃搅拌反应0.5小时~4.0小时制得;
所说的炔丙基醚类化合物选自由式I所示的化合物中一种、二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
HC≡CCH2O-Ar-OCH2C≡CH
I
式I中,Ar为或
其中:曲线表示取代位置,Y为CH3CCH3、CF3CCF3、O、CH2、S、羰基或
所说的含硅芳炔树脂主要由炔格氏试剂(式II所示化合物或/和式III所示化合物)和二卤代硅烷反应制得;
Ar1-C≡CMgX XMgC≡C-Ar2-C≡CMgX
II III
式II和式III中,Ar1为一取代的芳环基,Ar2为二取代的芳环基,X为Cl、Br或I;在本文中所说的“一取代的芳环基”是指芳环基被一取代后的剩余部分。同理,所说的“二取代的芳环基”是指芳环基被二取代后的剩余部分。
所说的二卤代硅烷选自式IV所示化合物中一种、二种或二种以上混合物;
式IV中,R1,R2分别独立选自H、C1~C6烷基或苯基中一种,X为Cl、Br或I。
在本发明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Ar为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78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旁瓣抑制方法
- 下一篇:含氟甾体化合物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