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青鳉鱼受精卵收集及分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7280.0 | 申请日: | 2009-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1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么宗利;来琦芳;周凯;王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5/06 | 分类号: | C12N5/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欧阳俊立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青鳉鱼 受精卵 收集 分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鱼类受精卵分离技术。
背景技术
青鳉(Oryzias latipes)是起源于东亚的一种小型鱼类,易于饲养。成鱼体长3cm左右,是已知最小的脊椎动物之一。与试验动物斑马鱼和小鼠相比世代更短,为2~3个月。人工环境下,青鳉能够全年每天产卵,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来控制产卵时间。透明的受精卵使其在胚胎观察及显微操作非常方便。由于产卵是可控的,1994年,青鳉作为脊椎动物的代表被送上太空,完成了从受精到个体的整个发育过程,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太空育种”。日本在上个世纪初就开始青鳉的研究工作,在生理学、生态学、内分泌学等各方面被广泛利用,并在培育、饲养管理、实验操作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鱼类实验动物较好的例子。
青鳉不同与其它鱼类,自然条件下,雌鱼产出的受精卵依靠卵丝,以葡萄串状挂在生殖孔进行孵化。而一般的养殖水体由于溶氧相对较低,导致自然条件下的孵化率较低。如果进行关于青鳉鱼胚胎观察相关实验,则必须对其进行收集及分离。
现有的收集及分离方法直接使用大口吸管或镊子等玻璃或金属器具将卵块取下、分离。这些器具均较坚硬,容易使亲鱼受伤,影响后续的产卵,尤其是在分离卵块时,容易刺破卵膜,导致孵化的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收集分离青鳉鱼受精卵并可避免刺破卵膜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柔软小抄网、一次性工程塑料接种环、大口吸管及培养皿,其特征是用柔软小抄网将产卵后1h~6h内腹部挂卵的雌鱼捞至水面,用一次性接种环将卵块取下,取下的卵块移至盛有Ringer′s培养液(内含氯化钠0.85%、氯化钾0.03%、氯化钙0.033%)的玻璃培养皿中进行分离;左右手各握一只接种环,相互拉伸使卵丝断裂,受精卵得到分离,再用大口吸管将已分离的单个卵粒吸取到另外一盛有Ringer′s培养液培养皿中进行孵化,孵化温度控制在25℃~26℃,以用于后续胚胎观察实验。
本发明应用一次性接种环收集、分离青鳉鱼受精卵,以用于胚胎观察实验,该方法分离获得的受精卵在24℃~28℃的培养液中的孵化率可达90%以上,破损率显著低于现有技术方法,适用于诸如胚胎毒理学等胚胎发育实验研究。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用接种环收集挂在雌鱼腹部卵块的示意图。
图2表示用接种环分离受精卵、大口吸管吸取受精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利用市场销售的一次性接种环收集分离受精卵,该接种环采用柔软而富弹性的工程塑料材料制作。青鳉鱼的受精卵大小为1mm左右,购买时选择孔径稍大于卵径的接种环为宜。
本发明配备辅助工具为小抄网、玻璃培养皿、大口吸管,柔软小抄网用于捞取亲鱼;受精卵分离在9~12cm大小的玻璃培养皿中进行;用大口吸管辅助吸取分离卵粒。
操作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见附图1、2):
产卵后1h~6h内用柔软小抄网将腹部挂卵的雌鱼捞至水面(不要离开水面);
用一次性接种环2将卵块1取下,注意操作要轻以免雌鱼受伤;
取下的卵块1移至盛有Ringer’s培养液的玻璃培养皿4中进行分离,Ringer’s培养液内含氯化钠0.85%、氯化钾0.03%、氯化钙0.033%;
左右手各握一只接种环2,相互拉伸使卵丝断裂,受精卵得到分离。再用大口吸管3将已分离的单个卵粒5吸取到另外一盛有Ringer’s培养液培养皿中进行孵化,孵化温度控制在25℃~26℃最为适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72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设备监控器
- 下一篇: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