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式下排气旋风分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5982.5 | 申请日: | 200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0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姜江;金晶;张忠孝;江宏;刘瑞;宋博;沙永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4C5/081 | 分类号: | B04C5/081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创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宁芝华 |
地址: | 2000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式 排气 旋风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除尘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式下排气旋风分离装置,是对传统旋风除尘装置的一种改进。
背景技术
旋风分离器的使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环保除尘,锅炉制造与改造等领域。市场上生产旋风分离器的厂家众多,且大多数以上排气旋风分离器为主。目前上排气旋风分离器已形成业内统一的结构标准,各生产厂家也已形成系列产品。但上排气旋风分离器阻力较大,究其原因是因为有“内旋流”的存在。“内旋流”对分离效率贡献甚微,但却增加了相当比重的压力损失。上排气系统由于无法消除“内旋流”,因此决定了上排气分离器是一种“高效高阻”的分离系统,导致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为了避免上排气分离器的固有缺点,降低分离阻力,下排气式分离系统应运而生。下排气系统取消了“内旋流”,其分离器压力损失大大减小,同时保持了高效的特点。但目前的上、下排气式分离器系统均采用固定式结构,即内部各部件固定不变,使得该种结构只能对一种工况达到最优分离效果,限制了下排气分离器在某些需要经常变工况的领域内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调式下排气旋风分离装置,目的是克服现有的上排气分离装置分离阻力大,下排气分离装置只能保证一种工况的分离效果,不能适应变工况的需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改变原下排气分离器内部各结构固定的模式,将其导流体,排气芯管等部件制成活动部件。其中导流体与桶盖之间采用内外螺纹连接并涂抹凡士林等物质以保证密封性良好;排气芯管与排气管之间采用外力升降螺柱,螺柱连接排气芯管的方式上下移动。这样就使得导流体的插入深度和导流体-排气芯管之间的间距均可调,以满足不同的分离工况要求。卸灰阀重锤可沿丝杠前后移动以调整重锤力臂,可适应密度不同颗粒的分离任务以及不同泄灰速度的要求。
一种可调式下排气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简体顶部通过法兰与带芯管的桶盖连接,桶盖的芯管与导流体通过内外螺纹连接;筒体下部分为两个腔室,一个是排气管,另一个是卸灰管,排气管内嵌排气芯管;排气芯管中部连接一螺柱,排气管壁对应位置开有键槽,螺柱伸出键槽外,螺柱能在键槽内上下移动,用于手动升降排气芯管,螺柱上旋有螺母,螺母将螺柱拧紧在排气管外壁上,用于固定排气芯管;卸灰管底部连接一支点,支点的一端连接卸灰阀,支点的另一端连接有丝杠,丝杠上旋有重锤,利用杠杆原理使卸灰阀自密封。
所述的螺柱位于排气芯管中部,键槽宽度等于螺柱直径,键槽长度小于排气芯管长度的1/2,螺柱在键槽内上下移动。
所述的重锤质量大于卸灰阀质量。
卸灰阀采用重锤自密封式结构,当颗粒大于一定重量时根据杠杆原理卸灰阀自动打开,泄灰完毕后卸灰阀又自动密封,整个过程可实现自动密封泄灰。
重锤与丝杠两者之间由内外螺纹连接。重锤可沿丝杠前后移动以调整重锤力臂,可适应密度不同颗粒的分离任务以及不同泄灰速度的要求。
本发明与其它下排气分离装置相比,其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的活动部件,可通过调整导流体与排气芯管之间的距离,以满足不同分离工况的要求。使得本发明可以适用于较固定结构更广泛的场合,对于不同颗粒粒径,不同分离效率和压力损失要求均有较好的满足效果。卸灰阀重锤的设计也满足了密度不同颗粒的分离任务以及不同泄灰速度的要求。同时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得整个分离器易于维护检修,减少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可调式下排气旋风分离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导流体与桶盖芯管之间螺纹连接示意图;
图3是排气芯管通过螺柱与螺母与排气管连接示意图;
图4是卸灰阀自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5是卸灰阀重锤丝杠结构示意图。
1.桶盖,2.导流体,3.筒体,4.排气芯管,5.排气管,6.卸灰阀,7.键槽8.螺柱,9.螺母,10.桶盖的芯管,11.泄灰管,12.丝杠,13.重锤。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59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镁合金直齿锥齿轮热锻方法
- 下一篇:打线机台辨识编码的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