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超细粉煤灰微珠的混凝土流化增强防水密实剂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5397.5 | 申请日: | 200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5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孙振平;陈柯柯;蒋正武;杨正宏;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4/24 | 分类号: | C04B24/24;C04B18/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磊 |
地址: | 2000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粉煤 灰微珠 混凝土 流化 增强 防水 密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超细粉煤灰微珠的混凝土流化增强防水密实剂。
背景技术
目前,大量的国家基础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很多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存在钢筋或钢筋束密集的构件或部位,这些部位断面窄小,振捣器不易到达。其中很好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用流态混凝土。所谓流态混凝土的制备,是先预拌坍落度为8-12cm的混凝土,将其运送到工地现场后,在浇筑之前掺入适当的流化剂,经过1-3min的搅拌,使混凝土的坍落度顿时增大至24-26cm,坍落扩展度达60-70cm,能像水一样地流动。流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施工性,便于运输和泵送浇筑,又可以得到近似于坍落度5-10cm的塑性混凝土的质量。既满足了施工要求,又改善了混凝土的质量,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应用规模逐渐扩大。可以说流态混凝土是一种节能、便于施工、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好的新型混凝土。流化剂是实现混凝土的流态化的一种关键材料。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流化剂,只仅仅停留在很好地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上,却很难实现混凝土质量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不能体现流态混凝土技术效果好的性能。因此,开发研制一种高性能的混凝土流化剂就十分重要了。本发明综合考虑了实际工程对混凝土性能的具体要求,通过一种特殊材料---超细粉煤灰微珠的应用,将混凝土的流化、增强和密实防水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得到一种基于超细粉煤灰微珠的混凝土流化增强防水密实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超细粉煤灰微珠的混凝土流化增强防水密实剂。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超细粉煤灰微珠的混凝土流化增强防水密实剂,由超细粉煤灰微珠、聚羧酸系减水剂、硫铝酸盐类膨胀剂、甲基硅醇钠、聚二甲基硅氧烷、乙二醇组成,各组份的重量比为:
超细粉煤灰微珠 100
聚羧酸系减水剂 0.1-5
硫铝酸盐类膨胀剂 10-50
甲基硅醇钠 0-5
聚二甲基硅氧烷 0-5
乙二醇 0-2。
各组份较佳的重量比为:
超细粉煤灰微珠 100
聚羧酸系减水剂 1-3
UEA膨胀剂(硫铝酸盐类膨胀剂) 20-50
甲基硅醇钠 0-2
聚二甲基硅氧烷 0-2
乙二醇 0-1。
本发明中,超细粉煤灰微珠作为一种平均颗粒粒径为0.5微米的球形颗粒,大小只有水泥颗粒的1/40,不仅能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而且能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预防混凝土中裂缝的产生,另外,由于其火山灰效应和微珠填充作用,能进一步增强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增强混凝土的密实性;聚羧酸系减水剂作为新一代的高性能减水剂,是一种分散力强、减水效果显著、起泡很少、不具有缓凝效果、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增强混凝土的后期强度的新型减水剂,更重要的是,其生产过程中不添加甲醛等有害于环境的材料,是一种环保型的产品;硫铝酸盐类膨胀剂作为一种膨胀材料,可防止由于混凝土收缩而产生裂缝,并且基本上不影响流态混凝土的流态化效果,一般地,大流动性混凝土容易产生干缩裂缝,因此,添加膨胀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甲基硅醇钠作为一种憎水型防水材料,能减少孔隙和堵塞毛细通道,用以降低混凝土在静水压下的透水性,从而增加硬化后混凝土的密实性,达到防水的效果。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一种有机硅消泡剂,它表面能低,表面张力也较低,在水及一般油中的溶解度低且活性高,能有效地消除混凝土中的气泡,从而降低硬化后混凝土中的不良孔隙,进一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己二醇作为一种减缩剂,能抑制混凝土的收缩而生产的裂缝。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是:按前述各重量比例称量各组份,将原料通过物理机械混合,即得到所需产品。
本发明为灰色干细粉状物质,使用时,其适宜的掺量为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5%-10%,具体掺量根据使混凝土达到的所需流动性和后期强度要求通过试验确定。于混凝土浇筑前采用直接添加,再经过1-5min的搅拌,所配制的混凝土即可现场施工。
本发明作为混凝土流化增强防水密实剂使用,可有效使基体混凝土达到大流动性要求,并且具有优异的后期强度增强效果和防水性,另外,由于使基体混凝土结构密实,从而达到混凝土耐久性优异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53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用脂肪酶合成天然α-生育酚琥珀酸单酯的方法
- 下一篇:梁柱式临震报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