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含钒石煤矿中提取五氧化二钒的清洁生产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3783.0 | 申请日: | 2009-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7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田学达;张小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34/22 | 分类号: | C22B34/22;C22B1/02;C22B3/08;C22B3/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11***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煤 提取 氧化 清洁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钒石煤矿中提取五氧化二钒的清洁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含钒石煤矿是我国作为钒的单独矿床开采的主要含钒资源,V2O5品位较低,一般为1.0%左右。石煤中的钒以V(III)为主,有部分V(IV),很少见V(V)。由于V(III)的离子半径(74pm)与Fe(II)的离子半径(74pm)相等,与Fe(III)的离子半径(64pm)也很接近,因此,V(III)几乎不生成本身的矿物,而是以类质同象存在于含钒云母、高岭石等铁铝矿物的硅氧四面体结构中。石煤中的钒只有在高温和添加剂的作用下,才能转变为可溶性的五价钒。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石煤提钒进行研究,70年代开始工业生产,所使用的工艺均为钠化焙烧(NaCl)-水浸或酸浸工艺。这种工艺存在两个严重缺陷,一是因为焙烧过程生成Cl2、HCl、SO2混合气体而造成环境污染,二是钒回收率普遍为45-55%,使50%左右的钒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浪费。
为改变和取代钠化焙烧工艺,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钙法焙烧、空白焙烧、湿法酸浸等新工艺的研究。钙法焙烧虽然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但焙烧过程受矿石性质影响外,焙烧气氛、时间、温度和钙盐用量等的影响也非常敏感,控制不当,容易形成难溶的硅酸盐使得部分钒被“硅氧”裹络,或者矿样中的部分钒与铁、钙等元素生成钒酸铁、钒酸钙钠、钒酸钙等难溶性化合物。空白焙烧主要是想解决石煤脱碳和低价钒的氧化问题,但焙烧设备还是传统的立 窑、平窑和沸腾炉,不仅生产规模有限,而且焙烧过程并没有改变含钒矿物的晶体结构,不能有效提高钒的回收率。湿法酸浸工艺不需焙烧,石煤矿石可以湿磨,适合大规模生产,因此成为石煤提钒研究的重点。湿法酸浸提钒工艺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有一些进展。目前,石煤酸浸提钒工艺已在陕西、湖南等地得到较大规模的生产应用。
然而,酸浸提钒工艺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为得到较高V2O5浸出率,不得不消耗大量H2SO4,生产中H2SO4用量一般为矿石质量的25-40%,V2O5浸出率一般在65%-75%左右,超过80%的很少,V2O5回收率一般不超过70%;二是酸性浸出液的净化除杂、Fe(III)还原和pH值调整等工序需要消耗大量药剂,特别是氨水,从而导致氨氮废水的产生及处理问题。有人研究用HF、H2SO4和NaClO3共同作用浸出石煤中的钒,在3.5mol/L HF中于60℃浸出8h,钒浸出率可达到97.91%。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应当得到肯定。不过,HF酸消耗和NaClO3消耗太多,在生产中应用经济意义不大,且该研究没有涉及含F废气处理、浸出液中钒的分离方法和废水处理等问题。其实,石煤酸浸提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提高V2O5浸出率和回收率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消耗和避免环境污染,研究方向应该是开发低消耗低成本的清洁生产工艺。
微波是一种频率在300~300000MHz的电磁辐射。作为一种新的冶金方法,微波处理在磨矿预处理、预还原、干燥、焙烧、金属提取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用微波对矿石进行预处理时,由于微波对矿物的选择性加热,会使矿石中的某些矿物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相转变。微波技术在石煤提钒预处理阶段的应用研究较少。《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8,18(9))公开了石煤微波焙烧-酸浸工艺,由于焙烧时使用了碱性添加剂Na2CO3,焙烧熟料须经水浸-酸浸两段浸出,操作不简便,不易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钒石煤提取五氧化二钒的清洁生产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37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