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生化尾水树脂脱附液的回收与处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34901.1 | 申请日: | 2009-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94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李爱民;范俊;许玲;蒋淡宁;周友冬;陆朝阳;江笔存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44 | 分类号: | C02F1/44;C02F9/04;C02F9/14;B01J20/34;F23G7/04;C02F1/78;C02F1/52;C02F1/7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009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生化 树脂 脱附液 回收 处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树脂脱附液的再生与处置方法,更具体的说是对生化尾水进行处理的复合功能树脂产生的树脂脱附液进行回收与处置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广泛采用生化方法进行处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将各类生化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可极大减少废水排放对自然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将深度处理后的中水进行回用可极大减少废水排放量及工业耗水量,符合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高耗水工业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各类生化尾水的深度处理技术中,复合功能树脂吸附技术是被广泛使用的处理技术。复合功能树脂吸附技术可对尾水中各类有机物、无机物进行吸附或离子交换去除,具有浓缩比高,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特点。但该技术在工程应用时会产生一定量的树脂脱附液,该脱附液往往具有高盐分、高碱度的特征,且含有高浓度、高毒性有机物,可生化性较差。同时,脱附液中含有较大量的脱附剂,如处置不当,在资源浪费的同时往往带来二次污染。因此,就利用复合功能树脂吸附技术对各类尾水进行深度处理时产生的树脂脱附液的妥善处置已成为该类技术发展及使用的瓶颈。
目前,对于含较为单一有机物或无机物且脱附液中物质具有较高价值的树脂再生脱附液,可采用各种物理及化学过程将脱附液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进行分离,用于各种生产环节或制造其它产品。但对于含较为复杂有机物或无机物的树脂脱附液,往往采用蒸发浓缩的方法将脱附液进行浓缩、固化后填埋,或直接将浓缩液进行焚烧处理。生化尾水中有机物较为复杂,采用复合功能树脂对生化尾水进行吸附后脱附液中有机物成分复杂,不能直接利用,只能采取蒸发浓缩的方法对其进行浓缩后固化填埋或焚烧处理。同时,由于脱附液中含有大量残留的树脂脱附剂,如不能将其有效分离,不仅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
纳滤膜是对物质截留性能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滤膜,一般截留分子量小于1000道尔顿,最小分子截留率可达150道尔顿。其不仅可以将大分子量有机物进行有效截留,同时对二价无机离子亦具有良好的截留率。然而,因纳滤膜可以使小分子物质滤出,与反渗透膜相比,其浓缩比较高,操作压力较低,运行成本较低。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复合功能树脂对生化尾水进行吸附后脱附液中有机物成分复杂,难以利用的现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生化尾水树脂脱附液的回收与处置方法,利用纳滤膜进行分离,获得滤出液及截留液,滤出液直接或经氧化剂氧化后循环使用于树脂再生,截留液可直接进行浓缩后作为固废填埋或直接焚烧处理,或采用混凝及加入氧化剂氧化提高可生化性后进入生化处理装置进行处理;该技术可减少树脂再生脱附液产量,同时减少树脂脱附剂使用量,解决树脂脱附液处置的难题。
2.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处理生化尾水树脂脱附液的回收与处置方法,其步骤包括:
(1)利用复合功能树脂对生化尾水进行处理后,无机脱附剂脱附树脂产生的树脂脱附液,在温度15℃至45℃和压力0.5-2.0MPa条件下进入纳滤膜进行分离,获得滤出液及截留液;滤出液含总有机碳TOC浓度不超过100mg/L的,可直接循环作为树脂脱附液使用于树脂再生;截留液可直接进行浓缩后作为固废填埋或直接焚烧处理,或采用混凝及加入氧化剂氧化提高可生化性后进入生化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2)将含总有机碳TOC浓度超过100mg/L的滤出液采用氧化剂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滤出液循环使用于树脂再生。
步骤(1)中纳滤膜为耐碱性(耐氢氧化钠浓度为10-15%(质量分数))的复合纳滤膜。所述的纳滤膜为截留分子量小于1000道尔顿的高分子膜或无机膜。当纳滤膜的截留分子量为150至300道尔顿时效果更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49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异形电桥
- 下一篇:偏置和随机延迟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