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前悬架复原特性冲击试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1324.0 | 申请日: | 200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6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冰蔚;刘爱红;朱鹏程;龚正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G01M1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 车前 悬架 复原 特性 冲击 试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试验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冲击试验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摩托车前悬架复原特性冲击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减震器是摩托车的重要部件,除了利用弹簧缓冲振动外,主要是通过内部产生阻尼来吸收振动的能量。因此,减震器阻尼特性直接影响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减震器的阻尼特性由压缩阻尼和复原阻尼两部分组成,其中复原阻尼特性对摩托车在不平路面驾驶时的舒适性尤为关键。长期以来,国内外减震器行业一直采用对单根减震器拆除弹簧后以正弦激振试验装置测得的示功特性(力与位移关系)和速度特性(力与速度的关系)来反映减震器阻尼特性,我国2008年新修订的行业标准《摩托车及轻便摩托车减震器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QC/T 61-2008)中虽增加了对减震器静摩擦力测试等试验项目,但对减震器阻尼特性的试验方法仍与以前相同。试验方法未直接反映阻尼的加速度特征,而由于人对加速度的敏感性,车轮受冲击后反映在驾驶者身上的加速度直接影响到驾驶者的舒适性。标准所规定的减震器试验方法与实际摩托车在不平路面行驶时所受到的冲击载荷工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新的更加接近实际工作状态的试验方法来提高减震器复原特性试验测试结果与实际路况的吻合度,为减震器阻尼特性的评判以及新品开发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解决有关技术问题,采用将两根前减震器与车轮安装组成前悬架整体进行测试,试验方法分为四个步骤:试件安装、提升、释放、参数测试和评判。测试状态接近与实际使用状态,通过提升装置将前悬架压缩至极限位置后释放,当车轮在减震器弹簧作用下回弹时,复原阻尼起作用,用加速度计测试车轮回弹触地时的加速度。所测最大加速度值应低于许可值,试验结果用来评价减震器与车轮组合成悬架后的动态复原特性。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前悬架复原特性冲击试验方法,将前悬架8,通过与夹具10固连的前叉杆19由夹紧装置18夹持在试验台架1的斜支座20上,采用提升机构16通过抬起车轮5使两个前减震器9沿其轴线被压缩至极限位置;通过快速分离装置14释放接杆12,使车轮5在前减震器9内部弹簧及簧下重力P的作用下,迅速回弹,前减震器9在回弹过程中产生的复原阻尼力衰减复原能量,当轮胎6触地时,通过加速度计3和位移传感器21测出加速度与时间和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根据所测出的最大加速度评判前悬架8的动态复原特性。
上述所述的提升机构16下端设有力传感器15,力传感器15下方的连接快速分离装置14,通过接杆12和缆绳11与车轮5连接。
上述所述的前悬架8由车轮5、前减震器9和前叉杆19组成;试验时悬挂质量由车轮5、刹车盘7和所有其他紧固在车轴4上的簧下质量组成;在前悬架8相对运动件之间装有一位移传感器21。
上述所述的试验台架1由底座2、立柱22和上梁17、斜支座20和夹紧装置18组成,斜支座20倾角可按所测前悬架8的不同安装倾角进行调整。
上述所述的力传感器15用于提升过程中的提升力值测量,提升力与前减震器9所受压缩力具有以下关系: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架复原特性冲击试验方法,主要用来评价前悬架减震器的动态复原阻尼特性,由于人对加速度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实际路面的工况,可作为减震器生产企业对高性能减震器复原阻尼特性的评价依据。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试验装置的正视图;
附图2是位移与时间关系图;
附图3是加速度与时间关系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13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纺织机及无接触测量方法
- 下一篇:用于竖炉的旋转装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