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9117.1 | 申请日: | 2009-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1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邵兴军;丁德华;郦宏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江大源生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D9/02 | 分类号: | A23D9/02;A23L1/212;A23L1/28;A23L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季 萍 |
地址: | 212000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临界 co sub 萃取 枸杞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枸杞籽油的萃取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气体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属于植物油提取技术范围。
背景技术
枸杞子是传统名贵中药,是枸杞的果实,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下胸胁气。客热头疼,补内伤,大劳虚。强阴、利大小肠。补精气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现代临床广泛用于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抗衰老、调节血脂和血糖等方面。
枸杞籽是枸杞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约占枸杞的3%左右。枸杞籽的出油率在17~20%左右,枸杞籽油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还含有VE、磷脂、微量元素、SOD等,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植物油。枸杞籽油的传统提取方法有水蒸馏提取、直接压榨提取和有机溶剂萃取法。利用这三种方法提取枸杞籽油都有弊端,枸杞籽油是不挥发性油,不易随水蒸汽蒸出;枸杞籽比较坚硬,压榨法出油率低,不适宜;有机溶剂提取的枸籽杞油有溶剂残留和异味,且提取的产品纯度低、产品质量较差。
近来,出现了用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如公开号为CN1266092A,公开日为2000年9月13日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用超临界CO2萃取法从枸杞籽中分离枸杞油》。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新鲜枸杞浆果中分离出的枸杞籽装入萃取釜中;b、将超临界状态的CO2气体注入萃取釜,在温度为:36~38℃,压力为:25~27MPa条件下,萃取6~7个小时;c、溶有枸杞籽油的CO2流体进入分离釜,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将枸杞籽油分离出来。用该方法萃取枸杞籽油,虽然不会产生有机溶剂的残留,但是萃取时间过长,提取效率不高。
授权公告号为CN100400133C,授权公告日为2008年7月9日的中国发明专利《超临界枸杞渣粕萃取物及其生产方法》。该方法是以枸杞榨汁后的渣粕为原料,经水清洗、脱水、干燥、粉碎、超临界萃取,分离器分离、精馏柱精馏等工艺过程,工艺指标为:萃取压力30-36MPa,萃取温度45-50℃,干燥后水分降低至12%以下,经超临界CO2萃取后的产物中α-亚麻酸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2%、γ-亚麻酸的重量百分含量为3-4%,但是,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的萃取量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中枸杞籽油的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避免了有机溶剂的残留,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枸杞籽油的萃取效率,尤其是大大提高了枸杞籽油中α-亚麻酸、γ-亚麻酸的含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步骤如下:
a、将枸杞籽干燥粉碎后装入萃取釜中;
b、将超临界状态的CO2注入萃取釜,在温度为40~50℃,压力为30~40MPa,CO2流速为:8~18L/min的条件下,萃取2.5~4小时;
c、溶有枸杞籽油的CO2流体进入分离釜,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将枸杞籽油分离出来,CO2气体经压缩后进入萃取釜循环使用。
上述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其中,所述超临界CO2萃取的优选温度为43℃,压力为35Mpa,CO2流速为12L/min。
上述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其中,所述干燥在温度低于60℃的烘箱中进行,干燥5~7个小时,经烘干后的枸杞籽含水量低于8%。
上述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其中,萃取所得的枸杞籽油中α-亚麻酸的重量百分含量≥3%,γ-亚麻酸的重量百分含量≥4%。
本发明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在进行萃取前先将枸杞籽干燥粉碎,克服了由于枸杞籽外壳坚硬,CO2流体无法穿透其外壳而导致的提取不完全的缺陷,增加了枸杞籽与CO2流体的接触面积,同时将枸杞籽粉碎过40目筛,其粒度刚好使得CO2流体在萃取过程中顺畅流通,与枸杞籽更加充分地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枸杞籽油的萃取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江大源生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江大源生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91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